《讀史方輿紀要》

搜索字串: 或 [ 字元索引 ] 或
省級單位: 北直 | 南直 | 山東 | 山西 | 河南 | 陝西 | 四川 | 湖廣 | 江西 | 浙江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雲南 | 貴州

北直 > 大名府 > 開州

現今地圖 明朝地圖
《讀史方輿紀要》注釋
古昆吾國。春秋戰國為衛地。秦置東郡(治濮陽。)漢仍屬東郡。後漢因之。晉改濮陽國。後魏改濮陽國為濮陽郡。隋初,郡廢,屬魏州,尋屬滑州。大業初,為東郡及武陽郡地。唐武德四年,置澶州(治頓丘,取澶淵以名。)貞觀初,州廢,仍屬魏州。大曆七年,復置澶州(從魏博帥田承嗣請也。)五代晉曰鎮寧軍(《薛史》:天福三年,移州治於德勝口。九年,始置鎮寧軍,兼領濮州。《郡志》:晉天福中,州移治夾河。漢乾祐初,又徙德勝寨,周世宗復移治澶淵故城。皆誤也。)宋仍曰澶州(亦曰澶淵郡、鎮寧軍節度。熙寧九年,移於今治。)崇寧五年,升為開德府(《宋志》:崇寧四年,建為北輔。宣和二年,罷輔郡,仍隸河北東路。)金仍曰澶州。皇統四年,改開州,屬大名府。元屬大名路。明亦曰開州,以州治濮陽縣省入(編戶百有一里),領縣二。今仍曰開州,領縣一
《讀史方輿紀要》方位
府南百六十里。東南至山東濮州百二十里,南至河南開封府百五十里,西至河南衛輝府二百三十里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金皇統四年(1144)改澶州置,治所在濮陽縣(今河南濮陽縣)。轄境相當今河南濮陽市和濮陽、清豐、長垣三縣及山東莘縣南部地。元屬大名路。明洪武二年(1369)省濮陽縣入州。清不領縣。1913年改為開縣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
河南省東北部、黃河西北岸
《讀史方輿紀要》下級地名
北直 > 大名府 > 開州 > 金堤巡司
北直 > 大名府 > 開州 > 長垣縣
北直 > 大名府 > 開州 > 東明縣
總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