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

搜索字串: 或 [ 字元索引 ] 或
省級單位: 北直 | 南直 | 山東 | 山西 | 河南 | 陝西 | 四川 | 湖廣 | 江西 | 浙江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雲南 | 貴州

南直 > 鳳陽府 > 潁州

現今地圖 明朝地圖
沒有地圖
《讀史方輿紀要》注釋
《禹貢》豫州地。春秋時鬍子國。戰國屬楚。秦為潁川郡地。兩漢為汝南郡地。三國魏景初二年,置汝陰郡,後廢。晉泰始二年,復置。宋因之。後魏亦曰汝陰郡。孝昌四年,置潁州,兼置汝陰、弋陽二郡(魏收《志》:梁得汝陰,置雙頭郡,魏因之也。)後齊仍曰汝陰郡。隋初,郡廢州存。大業初,復為汝陰郡。唐武德四年,改置信州。六年,仍曰潁州。天寶初,亦曰汝陰郡。乾元初,復為潁州。五代因之。宋仍曰潁州。元豐二年,升順昌軍節度。政和六年,改為順昌府。金復為潁州。元為汝寧府,以州治汝陰縣省入。明改今屬,亦曰潁州(編戶三十二里),領縣二。今因之
《讀史方輿紀要》方位
府西四百四十里,東南至壽州二百九十里,南至河南固始縣百十里,西至河南汝寧府三百里,西北至河南陳州二百七十里,北至亳州二百二十里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北魏孝昌四年 (528) 置,治所在汝陰縣(今安徽阜陽市)。北齊廢。唐武德六年 (623) 改信州復置。天寶初改為汝陰郡。幹元初復為潁州。轄境相當今安徽阜陽、阜南、潁上、太和、鳳臺、界首、臨泉等市縣地。北宋政和六年 (1116) 改為順昌府。金復為潁州。元屬汝寧府。明屬鳳陽府。清雍正二年 (1724) 升為直隸州,屬安徽省。十三年(1735) 升為潁州府。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劉福通為潁州人
《讀史方輿紀要》下級地名
南直 > 鳳陽府 > 潁州 > 潁上縣
南直 > 鳳陽府 > 潁州 > 太和縣
南直 > 鳳陽府 > 潁州 > 太和縣 > 北原和巡司
南直 > 鳳陽府 > 潁州 > 太和縣 > 潁川衛
南直 > 鳳陽府 > 潁州 > 太和縣 > 潁州守禦千戶所
總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