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

搜索字串: 或 [ 字元索引 ] 或
省級單位: 北直 | 南直 | 山東 | 山西 | 河南 | 陝西 | 四川 | 湖廣 | 江西 | 浙江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雲南 | 貴州

南直 > 淮安府 > 海州

現今地圖 明朝地圖
沒有地圖
《讀史方輿紀要》注釋
古徐州地。春秋時郯子國,後為魯之東境。秦屬薛郡,後分為郯郡。漢為東海郡。後漢及晉因之。劉宋泰始中,僑置青、冀二州(治鬱洲。)齊因之。梁置南北二青州(治懷仁。)東魏改州為海州(治龍沮。)隋初仍曰海州(始治朐山。)大業初,又改為東海郡。唐復曰海州。天寶初,亦曰東海郡。乾元初,復為海州。宋因之(亦曰東海郡。南渡後,沒於金。紹興七年,收復。隆興初,復割以畀金。嘉定十二年復。寶慶末,為李全所據。紹定四年,全死又復。端平二年,州徙治東海縣。淳祐十一年,全子袴據州,治朐山。景定二年,袴降,改置西海州,而海州仍治東海縣,尋復以西海州為海州。)元曰海州路,又改為海寧府,尋降為海寧州,隸淮安路。明初復為海州,以州治朐山縣省入(編戶九十三里),領縣一。今仍之
《讀史方輿紀要》方位
府北三百七十里。東至海岸二十八里,西南至鳳陽府泗州五百四十里,西至徐州四百八十里,西北至山東沂州二百二十里,北至山東莒州四百七十二里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東魏武定七年 (549) 改青、冀二州置,治所在龍沮縣 (今江蘇灌雲縣西南龍且)。北齊移治朐縣 (北周改朐山縣,在今連雲港市西南海州鎮)。隋大業初改為東海郡,唐武德四年 (621) 復改海州,天寶元年 (742) 改為東海郡,幹元元年(758) 復為海州。轄境相當今江蘇連雲港市及贛榆、東海、沭陽、灌雲等縣地。南宋端平二年 (1235) 徙治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南南城鎮),淳佑十二年 (1252) 還治朐山縣。景定二年 (1261) 改置西海州,尋復改海州。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為海州路,後改海寧府,不久改為海寧州。明洪武初復改海州,省朐山縣入州。清雍正二年 (1724) 升為直隸州。1912年改為東海縣
《讀史方輿紀要》下級地名
南直 > 淮安府 > 海州 > 守禦海州中千戶所
南直 > 淮安府 > 海州 > 守禦東海中千戶所
南直 > 淮安府 > 海州 > 東海巡司
南直 > 淮安府 > 海州 > 高橋巡司
南直 > 淮安府 > 海州 > 惠澤巡司
南直 > 淮安府 > 海州 > 安東衛
南直 > 淮安府 > 海州 > 贛榆縣
南直 > 淮安府 > 海州 > 贛榆縣 > 臨洪鎮巡司
南直 > 淮安府 > 海州 > 贛榆縣 > 荻水鎮巡司
總數: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