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

搜索字串: 或 [ 字元索引 ] 或
省級單位: 北直 | 南直 | 山東 | 山西 | 河南 | 陝西 | 四川 | 湖廣 | 江西 | 浙江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雲南 | 貴州

南直 > 鳳陽府 > 泗州

現今地圖 明朝地圖
《讀史方輿紀要》注釋
《禹貢》徐州地。春秋時為徐子國。秦屬泗水郡。漢屬臨淮郡。東漢屬下邳國。晉仍屬臨淮郡。後魏屬宿預郡。東魏屬東楚州。後周為泗州地。隋大業初,屬下邳郡。唐改置泗州(初治宿預,尋治徐城,開元二十五年,治臨淮。)天寶初,改曰臨淮郡。乾元初,復為泗州。五代時屬吳(朱梁貞明四年,楊吳置靜淮節度於此),後屬南唐。宋仍曰泗州(亦曰臨淮郡。)元因之。明初,以州治臨淮省入,仍曰泗州(編戶四十二里),領縣二。今因之
《讀史方輿紀要》方位
府東二百里。東至淮安府百九十里,東南至江寧府六合縣二百六十里,北至淮安府邳州三百二十里,西北至虹縣二百二十里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北周大象二年 (580) 改安州置,治所在宿預縣 (今江蘇泗陽縣西北鄭樓鄉古城)。隋大業初廢。唐武德四年 (621) 復置,開元二十三年 (735) 徙治臨淮縣 (今江蘇盱眙縣西北)。轄境相當今江蘇宿遷、邳州、睢寧、泗陽、漣水、灌南、泗洪及安徽泗縣等市縣地。天寶元年 (742) 改為臨淮郡,幹元元年(758) 復為泗州。清康熙十九年 (1680) 州城陷入洪澤湖,寄治盱眙縣 (今江蘇盱眙縣)。雍正二年(1724) 升為直隸州,屬安徽省。乾隆四十二年(1777) 移治虹縣 (今安徽泗縣)。轄境相當今安徽泗縣、五河、天長和江蘇盱眙、泗洪等縣地。1912年廢
《讀史方輿紀要》下級地名
南直 > 鳳陽府 > 泗州 > 盱眙縣
南直 > 鳳陽府 > 泗州 > 盱眙縣 > 陽城縣
南直 > 鳳陽府 > 泗州 > 盱眙縣 > 考城縣
南直 > 鳳陽府 > 泗州 > 天長縣
南直 > 鳳陽府 > 泗州 > 天長縣 > 泗州衛
總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