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

搜索字串: 或 [ 字元索引 ] 或
省級單位: 北直 | 南直 | 山東 | 山西 | 河南 | 陝西 | 四川 | 湖廣 | 江西 | 浙江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雲南 | 貴州

南直 > 揚州府

現今地圖 明朝地圖
沒有地圖
《讀史方輿紀要》注釋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楚漢之際,分置東陽郡。漢初屬荊國,後又屬吳。景帝更名江都國。武帝更名廣陵國。後漢為廣陵郡。三國屬魏,為重鎮,後屬吳(吳主亮建興二年,使衛尉馮朝城廣陵。)晉亦為廣陵郡(初治淮陰,後治射陽,江左還治廣陵。)東晉以廣陵控接三齊,嘗使青、兗二州刺史鎮此(大寧三年,郤鑒都督青、兗二州軍事、兗州刺史,鎮廣陵。蘇峻平後,還治京口。)宋亦置廣陵郡。元嘉八年,始定為南兗州治。齊梁因之。北齊改為東廣州。陳復為南兗州。後周改為吳州。隋初為揚州(置總管府。)大業初,曰江都郡(煬帝幸江都,制江都太守秩與京尹同。)唐武德三年,改為兗州。六年,又改邗州。九年,改為揚州(置大都督府。《唐紀》:是年以襄邑王神符檢校揚州大都督,始自丹陽徙州府及居民於江北,繇此廣陵專有揚州之名。)天寶初,曰廣陵郡。乾元初,復曰揚州,兼置淮南節度於此。五代時,楊氏都焉,曰江都府。南唐以為東都。周世宗取之,復曰揚州(仍置大都督節度。)宋因之(亦曰廣陵郡淮南節度,建炎初,升為大都督府。)元曰揚州路(至元十三年,置大都督府,又置江淮等處行中書省。明年,改為揚州路,尋又改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明初曰淮海府(《舊
《讀史方輿紀要》方位
東至海三百六十里,南渡江至鎮江府五十里,西至滁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鳳陽府泗州二百十里,北至淮安府三百二十里。自府治至京師二千三百二十里,至南京二百二十里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維揚府置,屬南京。治所在江都縣(今江蘇揚州市)。轄境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北,寶應以南、儀征以東地。清屬江蘇省。1912年廢
《讀史方輿紀要》下級地名
南直 > 揚州府 > 江都縣
南直 > 揚州府 > 江都縣 > 瓜洲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江都縣 > 歸仁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江都縣 > 口岸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江都縣 > 萬壽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江都縣 > 上官橋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江都縣 > 邵伯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儀真縣
南直 > 揚州府 > 儀真縣 > 舊江口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泰興縣
南直 > 揚州府 > 泰興縣 > 印莊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泰興縣 > 揚州衛
南直 > 揚州府 > 泰興縣 > 儀真衛
南直 > 揚州府 > 泰興縣 > 幹塘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高郵州
南直 > 揚州府 > 高郵州 > 竹塘縣
南直 > 揚州府 > 高郵州 > 三歸縣
南直 > 揚州府 > 高郵州 > 張家溝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高郵州 > 時保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高郵州 > 寶應縣
南直 > 揚州府 > 高郵州 > 寶應縣 > 槐樓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高郵州 > 寶應縣 > 衡陽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高郵州 > 興化縣
南直 > 揚州府 > 高郵州 > 興化縣 > 高郵衛
南直 > 揚州府 > 泰州
南直 > 揚州府 > 泰州 > 扶海州
南直 > 揚州府 > 泰州 > 西溪鎮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泰州 > 寧鄉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泰州 > 如皋縣
南直 > 揚州府 > 泰州 > 如皋縣 > 石莊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泰州 > 如皋縣 > 獨山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泰州 > 如皋縣 > 西場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通州
南直 > 揚州府 > 通州 > 狼山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通州 > 西亭鹽場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通州 > 石港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通州 > 海門縣
南直 > 揚州府 > 通州 > 海門縣 > 吳陵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通州 > 海門縣 > 白塔河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通州 > 海門縣 > 壩上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通州 > 海門縣 > 張港巡司
南直 > 揚州府 > 通州 > 海門縣 > 通州守禦千戶所
總數: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