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

搜索字串: 或 [ 字元索引 ] 或
省級單位: 北直 | 南直 | 山東 | 山西 | 河南 | 陝西 | 四川 | 湖廣 | 江西 | 浙江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雲南 | 貴州

四川 > 成都府

現今地圖 明朝地圖
沒有地圖
《讀史方輿紀要》注釋
《禹貢》梁州之域。夏商以後,為蜀國。秦滅蜀,置蜀郡。漢因之,武帝兼置益州(王莽改益州曰庸部,蜀郡曰導江,治臨邛。以公孫述為導江卒正,述據蜀,都成都。又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尹。)後漢仍曰蜀郡。三國漢都於此(於益州置牧,蜀郡置守,並治成都。)晉武帝改蜀郡為成都國,尋復舊。宋、齊以後,益州及蜀郡並治此。隋郡廢州存(《隋志》:後周置益州總管府。開皇二年,改為西南道行臺。明年,復置總管府。大業初,府廢),煬帝復改益州為蜀郡。唐又為益州(《舊唐書》:武德初,置總管府。三年,改為西南道行臺。九年,又改為都督府。龍朔二年,升大都督府。)天寶初,復為蜀郡。至德二載,升成都府,並建南京(改成都守為尹,以上皇幸蜀也。時又分劍南為東西兩川,此為西川節度使治,後分合不一。詳見州域形勢。又《新唐書》:成都城內有天威軍,乾元二年置,元和三年,改曰天征軍。)上元初,罷京,而府不改。五代因之(前、後蜀皆都此。)宋太平興國六年,降為益州。端拱初,復曰成都府(亦為西川節度,又成都府路治於此。)淳化五年,仍降為州。嘉祐五年,復故。元曰成都路(至正中,明玉珍偽改曰成都刺史府。)前朝曰成都府,領州一、縣二十五。今仍為成都府
《讀史方輿紀要》方位
東至潼川州三百六十五里,東南至重慶府九百五十里,南至眉州百八十里,西南至邛州三百十里,西至雜谷安撫司七百里,北至龍安府四百八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二百六十里,至京師一萬四百五十里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唐至德二載(757)以蜀郡為玄宗“駐蹕”之地升為成都府,建號南京。上元元年(760)撤銷京號,為劍南四川節度使治。治成都縣、蜀縣(後改華陽縣,今四川成都市)。宋為成都府路治。蒙古入蜀改為成都路。明復改成都府,為四川省會。1913年廢
《讀史方輿紀要》下級地名
四川 > 成都府 > 成都縣
四川 > 成都府 > 華陽縣
四川 > 成都府 > 華陽縣 > 西平縣
四川 > 成都府 > 華陽縣 > 始康廢郡
四川 > 成都府 > 華陽縣 > 晉熙廢郡
四川 > 成都府 > 華陽縣 > 宋興廢郡
四川 > 成都府 > 華陽縣 > 宋寧廢郡
四川 > 成都府 > 華陽縣 > 犀浦縣
四川 > 成都府 > 雙流縣
四川 > 成都府 > 雙流縣 > 平井縣
四川 > 成都府 > 雙流縣 > 可曇縣
四川 > 成都府 > 郫縣
四川 > 成都府 > 溫江縣
四川 > 成都府 > 新繁縣
四川 > 成都府 > 新都縣
四川 > 成都府 > 彭縣
四川 > 成都府 > 彭縣 > 白石溝巡司
四川 > 成都府 > 崇寧縣
四川 > 成都府 > 灌縣
四川 > 成都府 > 金堂縣
四川 > 成都府 > 仁壽縣
四川 > 成都府 > 井研縣
四川 > 成都府 > 資縣
四川 > 成都府 > 資縣 > 銀山巡司
四川 > 成都府 > 內江縣
四川 > 成都府 > 安縣
四川 > 成都府 > 安縣 > 神泉縣
四川 > 成都府 > 安縣 > 寧川衛
四川 > 成都府 > 安縣 > 成都左護衛
四川 > 成都府 > 安縣 > 成都中衛
四川 > 成都府 > 安縣 > 成都前衛
四川 > 成都府 > 安縣 > 成都後衛
四川 > 成都府 > 安縣 > 成都右衛
四川 > 成都府 > 安縣 > 灌縣守禦千戶所
四川 > 成都府 > 簡州
四川 > 成都府 > 簡州 > 資陽縣
四川 > 成都府 > 崇慶州
四川 > 成都府 > 崇慶州 > 清溪口巡司
四川 > 成都府 > 崇慶州 > 新津縣
四川 > 成都府 > 漢州
四川 > 成都府 > 漢州 > 什邡縣
四川 > 成都府 > 漢州 > 綿竹縣
四川 > 成都府 > 漢州 > 德陽縣
四川 > 成都府 > 綿州
四川 > 成都府 > 綿州 > 魏城鎮巡司
四川 > 成都府 > 綿州 > 羅江縣
四川 > 成都府 > 綿州 > 彰明縣
四川 > 成都府 > 茂州
四川 > 成都府 > 茂州 > 長寧安撫司
四川 > 成都府 > 茂州 > 汶川縣
四川 > 成都府 > 茂州 > 汶川縣 > 茂州衛
四川 > 成都府 > 茂州 > 汶川縣 > 靜州長官司
四川 > 成都府 > 茂州 > 汶川縣 > 嶽希蓬長官司
四川 > 成都府 > 茂州 > 汶川縣 > 隴木頭長官司
四川 > 成都府 > 威州
四川 > 成都府 > 威州 > 威州守禦千戶所
四川 > 成都府 > 威州 > 保縣
總數: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