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

搜索字串: 或 [ 字元索引 ] 或
省級單位: 北直 | 南直 | 山東 | 山西 | 河南 | 陝西 | 四川 | 湖廣 | 江西 | 浙江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雲南 | 貴州

四川 > 成都府 > 綿州

現今地圖 明朝地圖
《讀史方輿紀要》注釋
秦蜀郡地。漢屬廣漢郡。後漢因之。蜀漢屬梓潼郡。晉為梓潼、巴西二郡。宋因之。齊、梁皆為梓潼郡。梁末,為巴西郡,兼置潼州。西魏因之。隋開皇初,郡廢。五年,改州曰綿州。大業初,又改為金山郡。唐武德初,又為綿州。天寶初,曰巴西郡。乾元初,復曰綿州。宋因之(亦曰巴西郡。)元仍曰綿州,隸成都路。至元二十年,屬潼川路,以州治巴西縣省入。明復改今屬(編戶六里),領縣二。今仍曰綿州
《讀史方輿紀要》方位
府東北三百六十里。東北至保寧府劍州二百九十四里,南至潼川州百三十里,西南至漢州二百四十里,西北至龍安府三百五十里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隋開皇五年 (585) 改潼州置,治所在巴西縣 (今四川綿陽市涪江東岸)。《元和志》 卷33綿州: “因綿水為名。” 大業三年 (607) 改為金山郡。武德元年 (618) 復改為綿州,天寶元年 (742)改為巴西郡,乾元元年 (758) 又改為綿州。轄境相當今四川羅江上游以東、潼河以西江油、綿陽間的涪江流域。宋徙治今綿陽市。元至元二十年 (1283) 廢巴西縣入州,屬潼川府。明洪武十年 (1377) 降為綿縣,十三年 (1380) 復升為綿州,屬成都府。清雍正六年 (1728) 升為直隸州,屬四川省。轄境擴大至今綿竹、德陽、梓潼等市縣地。乾隆三十五年 (1770)移治今德陽市東北羅江鎮,嘉慶六年 (1801) 復移治今綿陽市。1913年廢,改本州為綿陽縣。盛產井鹽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
四川綿陽市東
《讀史方輿紀要》下級地名
四川 > 成都府 > 綿州 > 魏城鎮巡司
四川 > 成都府 > 綿州 > 羅江縣
四川 > 成都府 > 綿州 > 彰明縣
總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