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勻 (主部件) 共 2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勻 | 金文讀作「鈞」,是重量單位,多友鼎:「鐈鋚百勻(鈞)」。又用作人名和地名用字。 《說文》:「勻,少也。从勹、二。」 | ||||||||
均 | 傳世文獻中「均」表示本義的例子如《詩.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鄭玄箋:「王不均大夫之使。」《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均」也表示遍及、普遍。如蔡侯鐘:「均子大夫,建我邦國」,「均子」猶言「諸子」。(參《金文形義通解》)又如《墨子.尚同下》:「是故古之聖王之治天下也,千里之外有賢人焉,其鄉里之人皆未之均聞見也,聖王得而賞之。」 「均」表示調和、協調之意。如蔡侯鐘:「定均庶邦,休有成慶。」表示安定調和諸侯眾國。(參《金文形義通解》)又如《詩.小雅.皇皇者華》:「我馬維駰,六轡既均。」毛傳:「均,調也。」 「均」表示衡量。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後漢書.文苑列傳》:「又曉習邊事,均量軍政,皆得事宜。」 「均」作副詞表示皆、都。如《商君書.墾令》:「均出餘子之使令,以世使之。」《宋史.職官志十》:「大抵祠館之設,均為佚老優賢,而有內外之別。」 「均」是古代校正樂器音律的工具。如《國語.周語下》:「律所以立均出度也。」韋昭注:「均者,均鍾木,長七尺,有絃繫之以均鍾者,度鍾大小清濁也。」 古無「韻」字,皆作「均」,至魏晉間始用「韻」字。如《文選.成公子安〈嘯賦〉》:「音均不恆,曲無定制。」李善注:「均,古韻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