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

搜索字串: 或 [ 字元索引 ] 或
省級單位: 北直 | 南直 | 山東 | 山西 | 河南 | 陝西 | 四川 | 湖廣 | 江西 | 浙江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雲南 | 貴州

北直 > 真定府

現今地圖 明朝地圖
沒有地圖
《讀史方輿紀要》注釋
《禹貢》冀州地。周為並州地。春秋時屬鮮虞國,後屬晉。戰國屬趙。秦為巨鹿郡地。漢初置恒山郡,後改常山郡(避文帝諱),武帝分置真定國。後漢建武十三年,並真定入常山國(治元氏縣。)魏復為常山郡。晉因之(改治真定縣。)後魏亦曰常山郡(移治九門縣。)後周於郡置恒州。隋初廢郡存州(治真定縣),煬帝復曰恒山郡。唐仍為恒州,天寶初亦曰恒山郡(開元十四年,於恒州置恒陽軍。安史僣竊,因置恒陽節度。《通典》:天寶十五載,改為平山郡。)乾元初,復為恒州(寶應初,為成德節度治。)元和十五年,改為鎮州(避穆宗諱。天祐初,又改成德為武順軍,以朱溫父名誠也。梁開平四年,王镕附於晉,仍改曰成德。乾化五年,軍亂,並於晉。)五代唐初,建北都,改州為真定府(旋改置北都於太原,復曰成德軍。)晉天福九年,復曰恒州(又改軍曰順國。開運三年,陷於契丹,偽升為中京。)漢仍曰鎮州,尋復為真定府(仍曰成德軍。)周又為鎮州。宋仍曰真定府(亦曰常山郡,成德軍節度。)金因之。元曰真定路。明曰真定府,領州五,縣二十七。今仍曰真定府
《讀史方輿紀要》方位
東至河間府三百五十里,南至順德府二百八十里,西至山西太原府五百十里,西北至山西蔚州四百二十里,東北至保定府三百里。自府治至京師六百三十里,至南京二千二百里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五代唐改鎮州置。治所在真定縣 (今河北正定縣)。後晉天福七年 (942) 改為恒州,後漢改為鎮州,尋復為真定府,後周又改為鎮州。北宋復為真定府。轄境相當今河北唐河以西,槁城、元氏以北地區。元改為真定路。明復為真定府。轄境東部擴大至今定州、深州、南宮等市境。清雍正元年 (1723) 改名正定府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
河北正定縣
《讀史方輿紀要》下級地名
北直 > 真定府 > 真定縣
北直 > 真定府 > 井陘縣
北直 > 真定府 > 獲鹿縣
北直 > 真定府 > 元氏縣
北直 > 真定府 > 靈壽縣
北直 > 真定府 > 槁城縣
北直 > 真定府 > 槁城縣 > 叉頭村巡司
北直 > 真定府 > 欒城縣
北直 > 真定府 > 無極縣
北直 > 真定府 > 平山縣
北直 > 真定府 > 阜平縣
北直 > 真定府 > 阜平縣 > 真定衛
北直 > 真定府 > 阜平縣 > 神武右衛
北直 > 真定府 > 阜平縣 > 山西五臺縣
北直 > 真定府 > 定州
北直 > 真定府 > 定州 > 新樂縣
北直 > 真定府 > 定州 > 曲陽縣
北直 > 真定府 > 定州 > 行唐縣
北直 > 真定府 > 定州 > 行唐縣 > 定州衛
北直 > 真定府 > 定州 > 行唐縣 > 守禦倒馬關中千戶所
北直 > 真定府 > 冀州
北直 > 真定府 > 冀州 > 南宮縣
北直 > 真定府 > 冀州 > 南宮縣 > 崔家廟堡巡司
北直 > 真定府 > 冀州 > 新河縣
北直 > 真定府 > 冀州 > 棗強縣
北直 > 真定府 > 冀州 > 武邑縣
北直 > 真定府 > 晉州
北直 > 真定府 > 晉州 > 安平縣
北直 > 真定府 > 晉州 > 饒陽縣
北直 > 真定府 > 晉州 > 武強縣
北直 > 真定府 > 趙州
北直 > 真定府 > 趙州 > 柏鄉縣
北直 > 真定府 > 趙州 > 隆平縣
北直 > 真定府 > 趙州 > 高邑縣
北直 > 真定府 > 趙州 > 臨城縣
北直 > 真定府 > 趙州 > 贊皇縣
北直 > 真定府 > 趙州 > 贊皇縣 > 黃沙嶺巡司
北直 > 真定府 > 趙州 > 寧晉縣
北直 > 真定府 > 深州
北直 > 真定府 > 深州 > 衡水縣
總數: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