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中 (主部件) 共 2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甲骨 | 形義通解 | |||||||||||||||||
---|---|---|---|---|---|---|---|---|---|---|---|---|---|---|---|---|---|---|---|---|
中 |
| 甲骨文又有在一根直線的中間加上圈形指示符號的字形,乃表示中央、中點等一般意義的指事字。(如《合集》20587和26991)從字的本義來看,這個指事字的「中」和前面說的象測風工具的「中」本為兩字。測風工具的「中」的字形其後又加上圈形,是在原有字形上加上了指事字的「中」為聲符。(如《合集》7365和7369) 早期金文有象形的測風工具的「中」,後多用加上了指事字的「中」為聲符的字形。「中」的標杆上的斿逐漸變成直筆,或被省略。戰國秦系文字的「中」完全省略了象徵斿的部分,小篆和隸書字形中間的圈形又變為方形,成為了現在楷書的「中」。 卜辭以「中」表示測風工具的例如子《合集》811正「我立中」、「𢎥(勿)立中」。又如《合集》7369:「丙子其立中,亡風。」「立中」指設置測風工具,「亡風」即無風。傳世文獻也有用例,如《尚書.盤庚》:「各設中于乃心。」意謂在心中設立能辦別風向的「中」,這裡是比喻在心中樹立能分清是非的主見(或「正確標準」)。(裘錫圭) 甲骨文的「中」亦表示中央、中間。如《合集》33006:「王作三𠂤(師):又(右)、中、𠂇(左)。」這裡的「中」指左中右三師裡中間的軍隊。「中」又表示伯仲的仲,即排行第二的意思。《合集》34122:「又中丁二牢。」中丁是商王的廟號,古書寫作「仲丁」。 金文的「中」除用於族徽或人名、地名,也多表示中間之意,如小盂鼎「即立中廷」、此鼎「立中廷」。「中廷」即「中庭」,乃古代廟堂前階下正中部分,朝會或君王賞賜、策命、授爵行禮時臣下站立之處。「中」又通「終」,表示既,如王孫遺者鐘「中(終)翰且揚」,表示鐘聲既高且揚。 文獻裡「中」還表示內、裡。《說文》:「中,內也。」如清華簡〈繫年〉簡68:「女子笑于房中。」《韓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 「中」也表示中等、不高不低的意思。如郭店簡〈成之聞之〉簡26:「聖人之眚(性)與中人之眚(性),其生而未又(有)非之。」「中人」與「聖人」相對,指中等、一般的人,全句意謂聖人和中人的天性在出生時沒有不同。又如《戰國策.齊策一》:「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中賞」即中等的賞賜。 「中」表示射中目標,如《左傳.成公十六年》:「及戰,射共王,中目。」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簡2:「發弩嗇夫射不中,貲二甲,免。」意思是發弩嗇夫射不中目標,應罰二甲,免職。 「中」表示合適,如《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又表示符合,如《荀子.賦篇》:「員者中規,方者中矩。」 「中」還表示半、一半,如《戰國策.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中道」即半道。表示中傷,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陰中」即暗中中傷。又表示遭受,如《後漢書.馬援列傳》:「會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 | ||||||||||||||||||
沖 | 「沖」字甲骨文疑用作人名。《合集》32906:「令(命)沖」,似是命令沖的意思。「沖」字金文見於沖子鼎:「沖子𡄹之行貞(鼎)。」陳夢家、林潔明認為當讀作「童」,「沖子」即「童子」。一說以為「沖」是姓氏。 傳世文獻也有「沖」讀作「童」的例子,如《尚書.盤庚下》:「肆予沖人。」孔安國傳:「沖,童。童人,謙也。」說明「沖人」是古人謙稱自己幼小無知。又如《尚書.召誥》:「今沖子嗣,則無遺壽耈。」孔安國傳:「童子,言成王少,嗣位治政。」「沖子」即「童子」,為成王自稱。全句指現在自己年少嗣位,不會違背老人長輩的教誨。金文又以「沈子」表示「沖子」,參見「沈」。 戰國文字中「沖」見於晉璽,用為姓氏。 「沖」字現在仍解作用水澆注,如沖洗、沖茶等。至於沖虛之「沖」的本字是「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用沖虛字者,皆盅之假借。」參見「盅」。 「沖」、「衝」二字在簡化字中合併為「冲」。「衝」的本義為通道,與「沖」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