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𢆶 (主部件) 共 2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2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𢆶
甲金文象兩束絲之形,本義是絲線。
甲金文象兩束絲之形,本義是絲線。「𢆶」與「」皆象兩束絲之形,不過「𢆶」無上下兩端之緒形,兩字於甲骨文用法有別。金文「𢆶」、「」開始用法相混,故李孝定、張世超等認為「𢆶」、「」是同字異體,晚周或春秋以後始分化為二字。《說文》訓「𢆶」為微,乃「」之引申義,蠶絲幼細,故引申有幽微之義。參見「」。
甲金文借來表示近指代詞,與「」同義,典籍作「」,師同鼎:「用鑄𢆶(茲)尊鼎」。
金文又用作「」,商卣:「𢆶(絲)廿寽」。
《說文》:「𢆶,微也。从二幺。凡𢆶之屬皆从𢆶。」𢆶乃漢字的一個重要部件,許多很抽象的字的組成都涉及「𢆶」。參見「」、「」。
幽字古文字從𢆶從火或山,主要解作細小或幼細,後或引申作隱匿之意。
」字的甲骨和金文結構有新舊二說。舊說主要依據《說文》:「幽,隱也。從山中𢆶,𢆶亦聲」。而孫海波、李考定等都持新說,認為「」實從火從𢆶,並指出山乃火之誤,「」是指「𢆶」(即兩縷細絲)因為幼細,必須以火照亮,才可得見。由於「」的古文字從火者屬甲骨,從山者屬金文,而甲骨金文早出;況且幽、𢆶二字又音近,其為幼細的意義關係較為直接,故上述二說中應以新說為合理,或可以說,幽之原義應為細小,隱匿是後來的引申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