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勹 (主部件) 共 11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勺 | 「勺」又是古樂舞名。《儀禮.燕禮》:「若舞則《勺》。」鄭玄注:「《勺》,《頌》篇告成《大武》之樂歌也。」《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意謂小童十三歲,學習《樂經》、誦讀《詩經》、學習《勺》舞。 甲骨文用作祭名,《合集》35356:「王其有勺於文武帝。」「勺」是祭祀祖先的祭禮。又用作地名,《合集》27861:「王往于勺。」又用作人名,《合集》21041:「呼勺」。 金文用作氏族名,勺鼎:「勺」。 漢帛書借「勺」為「趙」,解作國名。《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第13行:「臣之所患,齊勺(趙)之惡日益。」意指臣所擔憂的,是齊趙兩國日益交惡。漢帛書以「勺」為「酌」,解作酒。《馬王堆帛書.養生方》第28行:「為醪勺(酌)」,「醪」是一種酒,此句記載釀造「醪酌」的方法。漢簡借「勺」為「芍」,《威武漢代醫簡.第二類簡》:「大黃、黃岑、勺(芍)樂(藥)各一兩。」漢簡借「酌」為「勺」,《威武漢簡.儀禮.燕禮》:「如舞則《酌(勺)》。」今本《儀禮.燕禮》作「如舞則《勺》」。 傳世文獻以「勺」為「酌」,《漢書.禮樂志》:「勺椒漿,靈已醉。」顏師古注:「勺,讀曰酌。」「椒漿」是以椒釀製、用以祭神的酒,意謂眾神喝了椒酒,都喝醉了。 「勺」字後來加上義符「木」,分化出「杓」字,表示舀東西的用具以木製成。 | |||||||||||
包 | 金文從「巳」,「勹」亦聲,象胎兒裹於腹中,小篆上承金文之形。《說文》:「包,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起於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於巳,爲夫婦。褢妊於巳,巳爲子,十月而生,男起巳至寅,女起巳至申,故男年始寅,女年始申也。凡包之屬皆从包。」此中許慎所論及之地支名目,大概與古代為男女占卜時的「男順女逆」的成孕起算法有關,此不贅。總言之,「包」由包孕之本義,引申而有包裹、包括、包含等義。 金文疑表示苞苴,牧簋:「令女(汝)辟百寮(僚),有冋(尚)事包,廼多亂」。「包」指苞苴(郭沫若),即饋贈、賄賂。全句表示命令你管治百官,如有以賄賂為尚的情況,便會多亂。 漢帛書表示包圍,《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第230行:「秦以三軍功(攻)王之上常(黨)而包其北。」「包其北」即包圍它的北面。《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168行:「盈四海之內,又包其外。」表示充滿四海之內,又包圍四海之外。 | |||||||||||
乳 |
| 甲骨文用作本義,《合集》22246:「姼乳」,「姼」是人名,指姼餵乳。 金文用作樂律名,曾侯乙鐘:「羸乳」,即傳世古書中的「羸亂」。又通假為「孺」,表示年紀幼小,令狐君壺:「乳(孺)子」。 戰國竹簡也通假作「孺」,《清華簡一.楚居》簡11:「乳(孺)子」。 《說文》:「乳,人及鳥生子曰乳,獸曰產。从孚从𠃉。𠃉者,玄鳥也。《明堂月令》:『玄鳥至之日,祠于高禖,以請子。』故乳从𠃉。請子必以𠃉至之日者,𠃉春分來,秋分去,開生之候鳥,帝少昊司分之官也。」 | ||||||||||
匊 |
| 「掬」可以捧土,如《抱樸子.良規》「龍門沸騰,非掬壤所遏。」意謂黃河龍門波濤翻騰,不是一把土所能阻遏的(龐月光);也可以捧水,于良史〈春山月夜〉:「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還可以捧菜,《詩.小雅.采綠》:「終朝采綠,不盈一匊。」意謂採了一大早晨的綠菜,沒有採滿一捧(馬持盈)。現代漢語「掬」已很少用,因為「捧」已兼併了「掬」,「掬」只見於「笑容可掬」之類的成語中(王鳳陽)。 金文用作人名,番匊生壺:「番匊生鑄媵壺。」意謂番匊生鑄造了陪嫁用的壺。郭沫若指出「匊」應讀為「鞠」,表示生養、撫育;「匊(鞠)」與「生」一個是字,一個是名,古人的字與名意義多相關,「番生」名「生」,字「匊(鞠)」,名字皆有生養、撫育之意。 | ||||||||||
匋 | 金文用作姓氏和人名。又通假為「寶」,邛君婦壺:「子子孫孫永匋(寶)用之」。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表示製作陶器,《郭店楚簡.窮達以時》簡2-3:「舜耕於鬲山,匋(陶)拍於河浦。」《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3:「昔舜靜(耕)於鬲丘,匋(陶)於河賓(濱)。」 《說文》:「匋,瓦器也。从缶,包省聲。古者昆吾作匋。案《史篇》讀與缶同。」段玉裁注:「今字作陶,陶行而匋廢矣。」 | |||||||||||
軍 | 《周禮.地官.司徒》:「五旅為師,五師為軍。」鄭玄注:「軍萬二千五百人。」 《說文》:「軍,圜圍也。四千人爲軍。从車,从包省。軍,兵車也。」 | |||||||||||
冢 | 後世指高大的墳墓。《說文》:「冢,高墳也。从勹,豖聲。」後加注土旁作「塚」,參「塚」字。 | |||||||||||
陶 | 後期金文加從「土」。金文用作姓氏或古國名,又用作地名,不其簋:「宕伐玁狁于高陶」。《郭店楚簡.語叢四》簡22:「山亡(無)陶(覆)則阤,城無蓑則阤。」郭店語叢四此字與金文「陶」字形近,疑為「陶」字的訛變,楊澤生釋讀為「覆」,表示覆蓋、遮蔽,可從。這句是說山如果沒有遮蔽就會崩。 注意勿將此字與豳公盨的「隓」(「墮」)字相混,參「隓」字。 《說文》:「陶,再成丘也,在濟陰。从𨸏,匋聲。《夏書》曰:『東至于陶丘』。陶丘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陶唐氏。」段玉裁注:「謂堯始居於陶丘。後爲唐侯。故曰陶唐氏也。」 | |||||||||||
腹 |
| 金文從「勹」從「复」或「復」,「勹」象一俯伏人形,故學者或釋此字為「𠣾」(于省吾)。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腹部。又讀作往復之「復」,表示返回。金文用作本義,牆盤:「遠猷腹心」,「腹心」表示可信任的人。《詩.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又通讀作「復」,表示復得,多友鼎:「𠣾(復)奪京𠂤(師)之孚」。 《說文》:「腹,厚也。从肉复聲。」《說文》:「𠣾,重也。从勹復聲。𠣴,或省彳。」 | ||||||||||
鳧 | 《說文》:「鳧,舒鳧,鶩也。从鳥,𠘧聲。」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今野鴨也。家鴨曰舒鳧,曰鶩,曰𪁨,俗作鴨,以其行步較鳧為舒遲,故曰舒鳧。」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鳥〉曰:『舒鴈,鵝。』『舒鳧,鶩。』〈内則〉注同。舍人、李巡云:『野曰鴈,家曰鵝。野曰鳧,家曰鶩。按野曰鴈、鳧。而畜於家者曰舒鴈、舒鳧;是爲鵝、鶩。舒者,謂其行舒遟不畏人也。」即是說野鵝稱為「鴈」,家養的稱「鵝」;野鴨稱為「鳧」,家養的稱「鶩」。 《詩.鄭風.女曰雞鳴》:「將翱將翔,弋鳧與鴈。」朱熹集傳:「鳧,水鳥,如鴨,青色,背上有文。」全句意謂鳥兒們快要飛起來時,射野鴨,打野鵝。杜甫〈西閣三度期大昌嚴明府同宿不到〉:「早鳧江檻底,雙影謾飄颻。」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一.鳧》:「鳧,東南江海湖泊中皆有之。數百爲群,晨夜蔽天,而飛聲如風雨,所至稻粱一空。」 野鴨的腿短,而白鶴的腿長,成語「斷鶴續鳧」表示截下鶴的長腿接到野鴨的短腿上。比喻強做違反規律的事。語本《莊子.駢拇》:「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參《漢語大詞典》)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14161:「王入于鳧」,意謂商王進入鳧地。金文用作國族名,鳧弔匜:「鳧弔(叔)乍(作)旅它(匜)。」「匜」是用來盛水的器皿,意謂鳧叔鑄造隨行用的匜。 戰國竹簡「服」字的異體從「鳧」為聲符,《清華簡一.尹至》簡4-5:「湯𨓏(往)𨒌(征)弗服」,意謂成湯前往征伐不服從商朝的部族。 漢帛書用作本義,《馬王堆帛書.十問》簡85-86:「鳧、鴈、鵠」,意謂野鴨、野鵝、天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