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鳧 |
|
|
小篆 | 金文 | (部件樹) | 甲骨 | (部件樹) | 簡帛文字 | 其他 | ||||||||||||||||||
---|---|---|---|---|---|---|---|---|---|---|---|---|---|---|---|---|---|---|---|---|---|---|---|---|
|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鳧 | 舒鳧,鶩也。从鳥,𠘧聲。〔房無切〕 (66 / 61) | 𠘧 |
《廣韻》 | 頁碼 | 反切 | 註解 | 中 古 音 |
聲母 | 清濁 | 部位 | 聲調 | 韻攝 | 韻目 | 開合 | 等第 |
---|---|---|---|---|---|---|---|---|---|---|---|---|
鳧 | 78 | 防無 |
![]() |
並 | 全濁 | 唇 | 平 | 遇 | 虞/虞 | 合 | 三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金文從「隹」,「勹」聲。「隹」為意符,象小鳥一類動物。「鳧」是一種水鳥(朱熹),相當於今天的野鴨(朱駿聲)。 55 字 詳解: 甲金文從「隹」,「勹」聲。「勹」是「俯」的初文(高亨),象一俯身人形,作為「鳧」的聲符(裘錫圭)。「隹」是意符,象鳥兒,「隹」、「鳥」作為偏旁,可以通用。本義是一種水鳥(朱熹),相當於今天的野鴨(朱駿聲)。 《說文》:「鳧,舒鳧,鶩也。从鳥,𠘧聲。」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今野鴨也。家鴨曰舒鳧,曰鶩,曰𪁨,俗作鴨,以其行步較鳧為舒遲,故曰舒鳧。」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鳥〉曰:『舒鴈,鵝。』『舒鳧,鶩。』〈内則〉注同。舍人、李巡云:『野曰鴈,家曰鵝。野曰鳧,家曰鶩。按野曰鴈、鳧。而畜於家者曰舒鴈、舒鳧;是爲鵝、鶩。舒者,謂其行舒遟不畏人也。」即是說野鵝稱為「鴈」,家養的稱「鵝」;野鴨稱為「鳧」,家養的稱「鶩」。 《詩.鄭風.女曰雞鳴》:「將翱將翔,弋鳧與鴈。」朱熹集傳:「鳧,水鳥,如鴨,青色,背上有文。」全句意謂鳥兒們快要飛起來時,射野鴨,打野鵝。杜甫〈西閣三度期大昌嚴明府同宿不到〉:「早鳧江檻底,雙影謾飄颻。」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一.鳧》:「鳧,東南江海湖泊中皆有之。數百爲群,晨夜蔽天,而飛聲如風雨,所至稻粱一空。」 野鴨的腿短,而白鶴的腿長,成語「斷鶴續鳧」表示截下鶴的長腿接到野鴨的短腿上。比喻強做違反規律的事。語本《莊子.駢拇》:「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參《漢語大詞典》)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14161:「王入于鳧」,意謂商王進入鳧地。金文用作國族名,鳧弔匜:「鳧弔(叔)乍(作)旅它(匜)。」「匜」是用來盛水的器皿,意謂鳧叔鑄造隨行用的匜。 戰國竹簡「服」字的異體從「鳧」為聲符,《清華簡一.尹至》簡4-5:「湯𨓏(往)𨒌(征)弗服」,意謂成湯前往征伐不服從商朝的部族。 漢帛書用作本義,《馬王堆帛書.十問》簡85-86:「鳧、鴈、鵠」,意謂野鴨、野鵝、天鵝。 775 字 相關漢字: 隹,勹,俯,鳥,鴈,鵝,鶩,匜,服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45 | 周p208 | ||||
李p4 | 何p326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鳧」字下錄有5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兔起鳧舉, 斷鶴續鳧, 越鳧楚乙, 鳧趨雀躍, 單鵠寡鳧… | (5/49)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茈, 鷖, 鴈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teal; wild duck; mallard, Anas platyrhyncha |
v. | swim |
瀏覽次數: 4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