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幺 (主部件) 共 13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幻 | 金文用為氏族名,如孟[弜寺]父簋的「幻白(伯)」。楚簡疑讀為「弦」,如《曾侯乙墓竹簡》簡46:「一[秦阝](秦)弓,幻[貝告]。」(參裘錫圭、李家浩) 「幻」表示詐惑。《說文》:「幻,相詐惑也。」如《尚書.無逸》:「民無或胥譸張為幻。」孔傳:「下民無有相欺誑幻惑也。」又如《後漢書.方術傳下》:「奴辜能變易物形,以誑幻人。」 「幻」可表示虛幻、不真實的。如《列子.周穆王》:「有生之氣,有形之狀,盡幻也。」東晉陶淵明〈飲酒〉:「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幻」還表示變化。如《文選.張平子〈西京賦〉》:「奇幻儵忽,易貌分形。」又指變幻的法術。如《列子.周穆王》:「老成子學幻於尹文先生,三年不告。」 | |||||||||||||||||||
幼 |
| 按「幼」字造字本義未有定論。金文從「力」在「幺」之中,戰國中山國「幼」字從「子」,「幽」聲,屬於三晉系文字。 甲骨文用作人名、祭名。金文表示幼小、兒童,禹鼎:「勿遺壽幼」,表示老人和幼兒也不要遺漏。又表示年少,中山王鼎:「寡人幼[立重]」,「幼[立重]」讀作「幼沖」,表示中山王年幼。《書.大誥》:「洪惟我幼沖人」孔安國《傳》:「我幼童人」。《書.盤庚下》:「肆予沖人」,孔穎達《疏》:「沖、童聲相近,皆是幼小之名。」《漢書.叙傳》:「孝昭幼沖」,《後漢書.沖帝紀》李賢注:「幼少在位曰沖。」 《說文》:「幼,少也。从幺从力。」段玉裁注:「幼同幽,一作窈。」 | ||||||||||||||||||
玄 | 甲金文表示赤黑色,《合集》33276:「三玄牛」,即三隻赤黑色的牛。頌鼎:「易(賜)女(汝)玄衣黹屯(純)」,「純」表示衣服邊緣,意指有刺繡花紋邊緣的赤黑色上衣,這種禮服用於祭祀與朝會。 戰國竹簡表示赤黑色,《曾侯乙墓竹簡》簡79:「玄羽」,即赤黑色的羽毛。又表示深奧、玄妙,《郭店簡.老子甲》簡8:「長古之善為士者,必非(微)溺(妙)玄達,深不可志(識)」,簡文說古時善於為士的人,一定是精微玄奧,幽深通達,深刻得不能認識(劉釗)。《郭店簡.老子甲》簡27-28:「閉丌(其)𨓚,賽(塞)丌(其)門,和丌(其)光,通丌(其)塵,抽丌(其)穎,解丌(其)紛,是胃(謂)玄同。」意謂關閉其耳目鼻口等孔竅,堵塞其身體之門,和蓄其光耀,通達其塵垢,抽掉其鋒芒,解開其糾紛,這就叫做「玄同」(劉釗)。 | |||||||||||||||||||
𢆶 | 甲金文借來表示近指代詞,與「此」同義,典籍作「茲」,師同鼎:「用鑄𢆶(茲)尊鼎」。 金文又用作「絲」,商卣:「𢆶(絲)廿寽」。 《說文》:「𢆶,微也。从二幺。凡𢆶之屬皆从𢆶。」𢆶乃漢字的一個重要部件,許多很抽象的字的組成都涉及「𢆶」。參見「幽」、「幾」。 | |||||||||||||||||||
後 | 一說以為「幺」為聲符(劉釗、何琳儀)。金文與戰國竹簡「彳」或改從「辵」,與《說文》古文同。《說文》:「後,遲也。从彳、幺、夊者,後也。𨒥,古文後,从辵。」另又有於「夂」下疊加「口」形為飾,參見《上博竹書四.曹沫之陳》簡30字形。 甲骨文用作先後之「後」,《屯南》2358:「後王射兕。」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行動落後,杕氏壺:「[网戈]獵母(毋)𨒥(後)。」字亦用作先後之「後」,小臣單觶:「王後坂(返)克商。」金文常見「後人」一詞,即指子孫後代,乍册夨令𣪕:「婦子後人永寶。」又有「後嗣」,亦指子孫後代,中山王方壺:「柢柢翼翼,卲(昭)告後嗣。」「後人」、「後嗣」又可簡稱為「後」,師望鼎:「王用弗忘聖人之後。」另,「後」有終結之義,黃子豆:「黃子乍(作)甫(夫)人行器,則永祜福,霝(令)冬(終)霝(令)後。」銘文「終」、「後」同義相疊。「後」又可用作人名,白克壺:「用乍(作)朕穆考後仲尊壺。」 戰國竹簡「後」多指後代之人,《清華簡一.皇門》簡7:「至于氒(厥)後嗣立王,廼弗肯用先王之明刑。」全句指到了他的後人立為王,乃不肯用先王的明刑。另《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2:「堯又(有)子九人,不㠯(以)亓(其)子為後。」 | |||||||||||||||||||
胤 | 《說文》:「胤,子孫相承續也。从肉;从八,象其長也;从幺,象重累也。𦞩,古文𦙍。」段玉裁注:「《釋詁》:『胤、嗣,繼也。』《大雅.毛傳》:『胤,嗣也。』」 | |||||||||||||||||||
奚 | 「奚」象以手牽帶奴隸的髮辮,本義是奚奴,罪隸。《說文》:「奚,大腹也。从亣,𦃟省聲。𦃟,籒文系字。」按把「奚」解釋為大腹,並不符合古文字構形本義。 甲骨文「奚」指地名,《合集》37474:「王田奚,往來亡(無)災。」全句指王到奚地田獵,往來都沒有災禍。甲骨文中「奚」又指人牲,《合集》19771:「王㞢(侑)三奚于父乙」,王用三個人牲對父乙進行侑祭。 金文「奚」指女奴隸,亞乍父癸角:「王易(賜)𦯞(服)亞唬奚、貝」,指王賞賜給服從的亞族的唬女奴、貝幣。《周禮.春官.序官》:「奚四人。」鄭玄注:「奚,女奴也。」《說文》:「㜎,女隸也。」另「奚」亦用作人名與族氏名。 傳世文獻「奚」字多假借作疑問代詞,《小爾雅》:「奚,何也。」《國語.吳語》:「唯是車馬、兵甲、卒伍既具,無以行之。請問戰奚以而可?」 另「奚」可通假作「雞」,《淮南子.主術》:「天下之物莫凶於雞毒。」《群書治要》、《意林》引「雞」作「奚」。 | |||||||||||||||||||
畜 | 甲骨文「畜」所從「囿」的「田」內或有小點,或有「屮」,表示田野中的植物,後來金文簡化為「田」。一說「幺」亦是聲符(金國泰、張世超、董蓮池)。 甲骨文表示飼養,《合集》29415:「王畜馬」。 金文表示畜養,引申為羅致、治理人才,秦公鎛:「咸畜百辟胤士」,意謂羅致百官賢士。又通假為「孝」,䜌書缶:「余畜孫書也」,「書也」是人名,「畜孫」即孝孫,猶言今天的「孝子賢孫」。 戰國竹簡表示牲畜,《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100正:「殺日,勿以殺六畜。」又表示畜養,《郭店簡.六德》簡15-16:「畜我女(如)丌(其)子弟」。《上博竹書三.周易》簡30:「畜臣妾」。《上博竹書四.內豊》簡2-3:「古(故)爲人父者,言人之父之不能畜子者,不與言人之子之不孝者;古(故)為人子者,言人之子之不孝者,不與言人之父之不能畜子者。」《上博竹書四.內豊》簡5:「與父言,言畜子;與子言,言孝父。」又表示治理,《上博竹書二.民之父母》簡14:「亡(無)備(服)之喪,以畜萬邦」。《上博竹書四.曹沫之陳》簡21:「凡畜群臣,貴戔(賤)同等。」意謂對待群臣,貴賤要用同一個標準(季旭昇)。《詩.小雅.節南山》:「式訛爾心,以畜萬邦。」高亨注:「望你改變心腸,以治理天下。」 漢帛書通假為「孝」,《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第126行:「六親不合,案(安)有畜茲(慈)」,第126-127行「絕仁棄義,民復畜茲(慈)。」《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第234行作「孝茲(慈)」。又表示治理,《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6行:「畜臣有恆道,使民有恆度。」意謂治理臣下有常道,役使人民有常法。 另參見「玄」。 | |||||||||||||||||||
紹 | 金文從「幺」或「糸」,「召」聲,或加從「卩」,與《說文》古文同形,金文用作姓氏和人名。 | |||||||||||||||||||
亂 |
| 絲線在未整理之前是亂的,故分化出「亂」字;而治理絲線帶出治理一義,分化出「𤔲」(典籍作「司」)字。故「𤔔」是「亂」、「𤔲」的初文。金文或加從四口(「㗊」),「㗊」是「亂」的聲符(陳英傑、孟蓬生)。郭沫若認為因為治絲時聲音囂騷之故。 金文表示治理,五年召白虎簋(五年琱生簋):「余弗敢𤔔」,表示不敢處理此案(參林澐)。又讀為「靼」,表示柔軟的皮革,番生簋蓋:「朱𤔔」(參郭沫若)。 《說文》:「亂,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𤔔。」段玉裁改為「不治也。」《說文》:「𤔔,治也。幺子相亂,𠬪治之也。讀若亂同。一曰理也。𤔐,古文𤔔。」段玉裁注:「此與乙部亂音義皆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