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几 (包括子部件) 共 4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皆 | 金文有兩種字形,第一種字形從「从」從「甘」,疑由二人並列引申有並、皆之意。後來「从」訛變為「比」,作為「皆」的聲符。「甘」是在「口」形中間加一點而成。金文用作人名。第二種字形從「虎」從「几」從「甘」,與甲骨文形近。金文表示俱、都,是統括之詞,中山王鼎:「謀慮皆從」,中山王方壺:「者(諸)侯皆賀」。 《說文》:「皆,俱詞也。从比从白。」 | ||||||||||
處 | 「處」字金文從「人」從「几」,「虍」聲,會人坐在几上休息之意,本義是居處、止息。多於人形下加「止」,噩君啟車節省去「虍」。一說象虎盤踞之形,字右下方的几原應指虎的後腳(孫雲鶴)。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居處,中山王圓壺:「不能寧處」。又表示居住,牆盤:「青(靜)幽高且(祖),才(在)微霝(靈)處。」 《說文》:「処,止也。得几而止。从几从夂。處,処或从虍聲。」。「處」字後來引申為事情發生的所在、地方,處所等意思。 | ||||||||||
楷 |
| 「楷」字先秦就用來表示楷模,《禮記.儒行》:「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今世行之,後世以爲楷。」孔穎達疏:「楷,法式也。言儒者行事,以爲後世楷模法式。」意謂儒者雖同當代人生活在一起,其言行卻能與古人相合。他現在的行為,能作為後世的楷模。《馬王堆漢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道法》第4行:「无私者知(智),至知(智)者為天下稽(楷)。」意謂不自私的人明智,最明智的的人是天下的楷模。 「楷」又用作動詞,表示效法,《晉書.齊王攸傳》:「(司馬攸)清和平允,親賢好施,愛經籍,能屬文,善尺牘,爲世所楷。」意謂司馬攸性情溫和公允,親近賢人,樂於施惠,愛典籍,能撰文,文辭優美,被世人所仿效。 「楷書」、「楷字」最初只是標準書體、規範文字的意思,並不指特定的書體。《法書要錄.張懷瓘書斷上.八分》:「[八分]本謂之楷書。楷,法也,式也,模也。」只是因為把現行正規文字稱作「楷書」的時間久了,「楷」才變為與「篆」、「隸」、「草」相對的書體名,又稱為「正書」、「真書」。在唐代,「楷書」大概已經用來借稱書體名了。白居易〈遊悟真寺〉:「素屏有楷書,墨色如新乾。」意謂白色的屏風上有楷書,墨色就像剛寫上去似的。 金文用作國族名,楷伯簋:「楷白(伯)」。又用作人名,師楷鼎:「師楷」,「師」是官名,指軍事長官,「楷」是人名。 | |||||||||
諧 | 「諧」與「龤」通用,皆可表示聲音、樂曲上的協調,引申為各種關係的和合;與「和」、「龢」通用的關係相似。與「和」相比,「諧」重在聲音上的共鳴,「和」重在彼此唱和,雙向交流。《左傳.襄公十一年》:「如樂之和,無所不諧。」「諧」引申為情感上的融洽無間,《書.堯典》:「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意謂舜的父親愚妄,母親暴虐,名叫象的弟弟傲慢無禮,舜都能以至孝與他們和睦相處。金文表示和諧,蔡侯盤:「康諧龢好」,意謂安樂和諧,和睦友好。《周禮.天官.大宰》:「以知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和睦則事成,故「諧」又有辦妥、辦成之意。清李漁《鳳求凰.避色》:「功名未偶,姻事難諧。」意謂功名未立,婚事難成。《鏡花緣.第十五回》:「老師如攜門生信去,此事斷無不諧。」意謂老師如果帶學生的信去,事無不成。而「灰諧」是從言語上博得別人的共鳴,從而消除隔骸,《文心雕龍.諧隱》:「諧之言皆也,辭淺會俗,皆悅笑也。」笑話常引起人們的歡笑,使氣氛和諧,所以造成和諧氣氛的笑談也稱作「諧」(參王鳳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