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己 (包括子部件) 共 3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3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甲金文「」象彎曲回環的絲繩,本義是綁東西的絲繩,是「」的初文。後來表示自己,又借作天干第六位。
甲金文象屈曲繚繞的絲繩,用以束縛、編聯、繫結,本義是用來捆綁的絲繩,是「」的初文(參朱芳圃、谷衍奎)。後用來表示自己、自身(谷衍奎認為因為自己是最能約束自己的人),又借作天干第六位,與地支相配,用以紀年、月、日。由約束的繩索引申,從「」的「」可表示綱紀、法紀、紀律等義。
甲金文、戰國竹簡用作天干,以記錄年、月、日。《合集》3649:「己亥卜」,指己亥這一天貞卜。陳喜壺:「己酉」,指己酉日。《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簡153:「三月己酉」,意謂三月己酉這一天。《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簡67:「己卯,可以伐木。」意謂己卯這一天,可以砍樹。
戰國竹簡和漢帛書又表示自己。《郭店簡.語叢三》簡5:「不我(義)而加者(諸)己,弗受也。」意謂不義的言行強加於自己,不會接受。《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第123行:「三晉以王為愛己、忠己。」《馬王堆.老子乙本》第206行:「聖人无積,既以為人,己俞(愈)有;既以予人矣,己俞(愈)多。」意謂聖人沒有貯藏,既然已經為人,而自己越有;既然已經給予別人,自己越多。
古書「」常表示自己,如《孟子.公孫丑上》:「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禮記.祭義》:「善則稱人,過則稱己。」
從「」,「」聲。樹名,即枸杞。
從「」,「」聲。「」是樹名,即枸杞。甲骨文從「」在「」下,「」或作「」。金文或易為左右結構。《說文》:「杞,枸杞也。从木,己聲。」
甲骨文「」字用作地名,如《合集》36751:「才(在)杞。」《合集》13890以「杞矦」指杞地長官(劉興隆)。
金文「」用作國名,姒姓,始封於雍丘,地在今河南杞縣,春秋時遷往青州,後又東遷到淳于(今山東省安丘縣北),戰國時為楚所滅。杞白每刃鼎有「杞白(伯)」一詞,即用為國名。《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杞、宋,二國名,夏、殷之後。」「」又可用作地名。另史密簋有「杞尸(夷)」一詞,指江淮地區的部族之一。
傳世文獻多用以表示枸杞,《詩.小雅.四牡》:「翩翩者鵻,載飛載止,集于苞杞。」《毛傳》:「杞,枸檵。」《爾雅.釋木》:「杞,枸檵。」郭璞注:「今枸杞也。」
甲骨文從「」從「」,「」、「」皆為聲符,「」是雙聲字。卜辭用為地名。
李學勤認為商末甲骨、金文所見㠱侯,即文獻中的箕子,金文「」可省作「」。
金文上承甲骨文,後來在「」下方作「」形,「」音基,同為聲符。西周金文「」即文獻記載的紀國,國姓姜,可省作「」。「」用作人名,如無㠱簋:「王易(賜)無㠱馬四匹」。「無㠱」即後世的「無忌」。又通作「」,鼄太宰簠:「萬年無㠱(期),子子孫孫永保用之。」
戰國竹簡「」省去簸箕形,作「己丌」,通讀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從政》:「行才(在)[己丌](己)而名才(在)人,名難靜(爭)也。」又通讀作「」,《郭店楚簡.老子甲》30:「夫天[下]多[己丌]韋」,「[己丌]韋」王弼本作「忌諱」。
《說文》:「長踞也。从己其聲,讀若杞。」段玉裁注:「按集韵㠱古國名。衞宏說與杞同,葢衞宏以㠱爲杞宋之杞。此出唐人所謂衞宏官書,多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