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自 (包括子部件) 共 6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6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甲金文「」象人的鼻子,後因人們說自己時,常用手指著自己的鼻子,故又用來表示自己。
甲金文「」象人的鼻子,林義光、商承祚認為兩橫象鼻上的腠理、皺紋,是「」的初文,本義是鼻子。後來因為人稱說自己時,常用手指自己的鼻子,所以用象鼻形的「」來表示自己。
甲骨文的「」這個字形表示兩個詞,既是「」的初文,又是表示自己的「」(林澐)。後來為了區別二字,在「」之下加聲符「」造「」字來表示鼻子,參見「」。《說文.自部》:「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屬皆从自。𦣹,古文自。」徐灝《說文解字箋注》:「人之自謂或指其鼻,故有自己之稱。」
甲骨文底部筆畫不連,象兩個鼻孔,金文始把底部筆畫相連。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鼻子,《合集》11506正:「疾自」,表示鼻子有病。又表示自己、親自,《合集》24951:「叀王自正(征)」,指商王親自出征。又表示從,《合集》24228:「王步自商」,意謂王從商地出行。《合集》28188:「自瀼至于膏」,「」、「」皆為地名。
金文表示自己,叔朕簠:「自乍(作)薦𠤳(簠)」,「」是食器,意謂自己鑄造進獻食物用的簠。又表示從、由,令鼎:「王歸自諆田」。孟簋:「易(賜)朕文考臣自厥工」,表示毛公從他自己的工奴中拿出臣僕來賞賜給孟的父親(裘錫圭)。
戰國竹簡表示自然而然,《郭店簡.老子甲》簡23:「道灋(法)自然」,意謂道純任自然(陳鼓應)。《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9:「而遠者自至」。《郭店簡.老子甲》簡31:「我無事而民自富」。又表示從、由,《郭店簡.性自命出》簡2-3:「眚(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上博竹書六.用曰》簡9:「禍不降自天,亦不出自地。」又表示鎮靜自如,毫不拘束,《上博竹書七.凡物流形甲本》簡18:「冬(終)身自若」。
從「」,「」聲,本義一說為灌水於釜中,釜為古代的食器;一說本義為鼻涕,甲金文「」象鼻子。
」字金文所無,甲骨文及篆文構形相同,均從「」,「」聲,本義疑為灌水於釜中,或為鼻涕。《說文》:「洎,灌釜也。從水,自聲。」「」可引申為「肉汁」義,《玉篇.水部》:「洎,肉汁也」。
卜辭用作姓氏,如《合集》3012反:「婦洎」,意謂姓洎的婦人。印璽文字也用作姓氏,如《漢印文字徵》:「洎嚴」,漢印亦用作人名,如《漢印文字徵》:「郭洎」。
漢帛書用其本義,如《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第94行,「洎水三斗」,又通作「」,如《馬王堆.六十四卦.卒(萃)》上六:「涕洎」,通行本《易》寫作「涕洟」,《說文》:「洟,鼻液也」。
古文獻或用「」字的引申義「肉汁」,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去其肉,而以其洎饋」,孔穎達疏:「洎者,添釜之名。添釜以爲肉汁,遂名肉汁爲洎」。
」的本義是箭靶心。
甲骨文從「」(鼻之象形),從「」,篆文與甲骨文同形,本義為箭靶心。《說文》:「臬,射準的也。从木,从自。」有學者順著許慎的說法而加以解釋,認為古人豎立木竿作為箭靶,其高與人之鼻相約,其「」(靶心)又如位於人面部中心之「」(鼻),故臬字從木從自以會「射凖的」之意(參温少峰、袁庭棟)。姑備一說。段玉裁注:「臬之引伸,為凡標準法度之稱。」徐灝笺:「臬為凡標準法度之稱,乃其本義。考工記注:『中央樹八尺之臬』疏云:『臬即表也』,因之射準的謂之臬,門橜亦謂之臬,別作闑,又作槷。」有學者認為古代文化簡樸,一器幾用並不奇怪,豎立的木竿既可作箭靶又可作測影之器,即「」(參温少峰、袁庭棟)。另有學者認為「」為「」之初文(參徐在國)。
卜辭用作人名,見於《合集》6333。
甲骨文及早期金文上從「」下從「」,「」是「」的初文,全字強調狗的嗅覺靈敏。「」是「」的初文,本義是嗅覺。
《說文》:「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从自。」徐鉉曰:「自,古鼻字。犬走以鼻知臭,故从自。」王筠曰:「謂犬臭地而知禽所往之蹤迹也。」段玉裁注:「引伸叚借爲凡气息芳臭之偁。」
甲金文用作人名。
甲骨文從「」,「」聲。「」象鼻子,本義是鼻子。
甲骨文從「」,「」聲。「」象鼻子之形,「」是聲符。本義是鼻子。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8189:「才(在)鼻」。
」象人鼻,「」可能本來讀作「」,後來「」被用來表示自己,才加注「」聲,分化出「」字,表示鼻子。戰國竹簡用作本義,表示鼻子,《郭店簡.五行》簡45:「耳目鼻口手足」。《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簡53:「刺其鼻不疐(嚏)」。
始祖稱為「鼻祖」,因為「」、「」都有初始之意,揚雄認為禽獸出生時鼻子最早出來,正如人出生時頭部最先出來,所以鼻有始義。《方言》:「鼻,始也。嘼之初生謂之鼻,人之初生謂之首。梁益之間謂鼻為初,或謂之祖;祖,居也。」
人的鼻子是隆起、突出的,故器物上突出的部分又稱為鼻,例如印鈕也稱「」。《廣雅.釋器》:「印謂之璽,鈕謂之鼻。」王念孫疏證:「鈕,印鼻也。」器物上有孔的部分又稱「」,庾信〈七夕賦〉:「針鼻細而穿空。」
《說文》:「鼻,引气自畀也。从自、畀。凡鼻之屬皆从鼻。」
從「」,「」聲。擬聲詞,象水洶湧而至的聲音(許慎)。
從「」,「」聲。擬聲詞,象水洶湧而至的聲音(許慎)。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8357:「于濞。」
《說文》:「濞,水暴至聲。从水,鼻聲。」按宋玉〈高唐賦〉:「濞洶洶其無聲兮。」李善注引《字林》:「濞,水暴至聲。」又司馬相如〈上林賦〉:「滂濞沆瀣。」司馬彪曰:「滂濞,水聲也。」
後世字書謂「」可通假作「」、「𣹮」,《集韻》:「濞通作𣹮」,《六書故》:「濞與淠通。」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