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諷 |
|
|
小篆 | 金文 | (部件樹) | 甲骨 | (部件樹) | 簡帛文字 | 其他 |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諷 | 誦也。从言,風聲。〔芳奉切〕 (51 / 46) | 言 |
《廣韻》 | 頁碼 | 反切 | 註解 | 中 古 音 |
聲母 | 清濁 | 部位 | 聲調 | 韻攝 | 韻目 | 開合 | 等第 |
---|---|---|---|---|---|---|---|---|---|---|---|---|
諷 | 343 | 方鳳 |
![]() |
幫 | 全清 | 唇 | 去 | 通 | 東/送 | 合 | 三 |
形義通解 |
---|
略說: 從「言」,「風」聲。本義是背誦。 16 字 詳解: 從「言」,「風」聲。本義是背誦。《說文》:「諷,誦也。从言,風聲。」《說文》以「諷」、「誦」互訓,但兩者的本義其實有區別。《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鄭玄注:「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諷」指不開卷的背誦,而「誦」則是帶有節律的朗讀。參見「誦」。 「諷」用作背誦義的例子如《論衡.自紀》:「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漢書.藝文志》:「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後漢書.吳延史盧趙列傳》:「少從潁川唐溪典受《左氏傳》,旬日能諷之,典深敬焉。」 「諷」引申泛指朗讀、誦讀。如《荀子.大略》:「少不諷誦,壯不論議,雖可,未成也。」楊倞注:「諷謂就學諷《詩》《書》也。」《史記.滑稽列傳》:「今子大夫修先王之術,慕聖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數。」《論衡.程材》:「儒生之性,非能皆善也,被服聖教,日夜諷詠,得聖人之操矣。」 「諷」又表示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諫。《玉篇.言部》:「諷,譬喻也。」《廣雅.釋詁四》:「諷,諫也。」如《史記.滑稽列傳》:「優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後漢書.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禮有五諫,諷為上。」李賢注:「諷諫者,知患禍之萌而諷告也。」《文心雕龍.諧讔》:「昔齊威酣樂,而淳于說甘酒;楚襄讌集,而宋玉賦好色;意在微諷,有足觀者。」 「諷」也表示諷刺、譏諷。如北宋蘇軾〈送李公恕〉:「酒酣簧坐語警眾,雜以嘲諷窮《詩》《騷》。」明代劉基〈賣柑者言〉:「豈其憤世嫉邪者耶?而託於柑以諷耶?」《金瓶梅》第76回:「他怎的會悄悄聽人,行動拿話兒譏諷人。」 692 字 相關漢字: 言,風,誦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47 | 周p164 | ||||
李p224 | 何p345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諷」字下錄有19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冷嘲熱諷, 借古諷今, 諷一勸百, 勸百諷一, 諷多要寡… | (5/8)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譏, 嘲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v. | slightly blame; admonish, advise; recite |
瀏覽次數: 20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