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肉 (主部件) 共 26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脩 |
| 古代孔門開學之際,學生要送十脡(即條)肉乾(稱為「束脩」)給孔子,作為見面禮,所以後來「束脩」、「脩金」用來表示送給老師的謝禮或酬金。《論語‧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包山楚簡》255:「脩一𥸡,脯一𥸡」,意謂一箱乾肉,一箱肉脯。《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76正貳:「脯脩節(䪡)肉」,這裏講述四種肉,包括一、切成薄片的乾肉(「脯」);二、捶薄後加上薑、桂等香料的乾肉(「脩」);三、蔬菜和肉細切做成的肉醬(「節(䪡)」);四、新鮮的肉。 金文、竹簡通假為「修」,中山王鼎:「越人脩(修)教備信」,意謂越國修治國之道,推行教化,具備誠信。《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5貳:「正行脩(修)身」。《睡虎地秦簡.語書》簡4:「脩(修)法律令、田令」。 漢帛書通假為「滌」,表示洗滌,《馬王堆.老子乙本》第225行:「脩(滌)除玄監(鑒),能毋有疵乎?」意謂把鏡子洗乾淨,能沒有污垢嗎?又假借為「滫」,是一種古代烹調方法,用植物淀粉拌和食物,使之柔滑。《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第241行:「亨(烹)肥羭,取其汁漬美黍米三斗,炊之,有(又)以脩(滫)之」。意謂烹煮肥美的黑色母羊,把熬出的肉汁浸泡三斗甘美的黍米,用火燒炊,再用淀粉攪拌,使之柔滑。《禮記.內則》:「滫瀡以滑之。」 | |||||||||||
脰 | 金文從「肉」,「豆」聲,表示饌食、進食。《廣雅》:「脰,饌也。」吳王孫無土鼎:「吳王孫無土之脰鼎」。又見「集脰」一詞,表示掌管飲食的職官。 《說文》:「脰,項也。从肉豆聲。」 | ||||||||||||
豚 | 「豚」本義為小豬。卜辭用作本義,表示祭祀用牲。如《合集》29537:「十五豚」。 金文亦表示小豬。如士上盉:「禮百生(姓)豚」,表示將小豬送與百姓(裘錫圭認為百姓指族人)。《周禮.天官.庖人》:「春行羔豚,膳膏香。」鄭玄注:「羔豚,物生而肥。」「羔」指小羊,「豚」與之並舉,指小豬。《方言》:「豬,其子或謂之豚,或謂之豯。」「豚」在金文中亦用作人名。如豚卣:「豚乍(作)父庚宗彝」,「豚」是人名,表示豚鑄造了祭祀父庚的青銅器。 「豚」在古書中通假為「遯」,如《易.中孚》:「豚魚,吉。」陸德明《經典釋文》:「豚,黃作遯。」 | ||||||||||||
然 | 「然」為燃燒的「燃」之本字。徐鉉注《說文》:「然,今俗別作燃。」《孟子.公孫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意謂(仁義禮智的源頭)好像火開始燃燒,泉水開始湧出,會愈來愈壯盛。《資治通鑑》:「火未及然。」胡三省注:「然與燃同。」「然」字因為後來借用作不同的虛詞,後世為了表達「然」的本義,便重複增加「火」為意符,表示「燃燒」。 「然」用作虛詞,解作是、對之意,表示同意對方。《廣韻.先韻》:「然,是也。」《論語.雍也》:「子日:『雍之言然。』」邢昺疏:「『雍之言然』者,『然』猶是也。」這句指孔子認為雍所說的話是對的。 許多包含「然」字的虛詞,都是從解作「是」的「然」引申出來的,如然而、然則、居然、竟然、若然、或然、仍然、既然、雖然、必然等。然而、雖然等用作連詞,表示轉折關係。《左傳.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這句是鄭伯勸燭之武出使秦國時的游說之辭:我沒有一早重用你,如今危急之時才向你求助,是我的過錯。不過鄭國敗亡,對你也是不利的。《史紀.項羽本紀》:「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然」即「然而」;全句意謂不過我沒有想過能比你先擊敗秦軍攻入函谷關。居然、竟然等用作副詞,表示出乎意料。《莊子.天地》:「始也我以女為聖人邪,今然君子也。」意謂起初我把你當做聖人呢,如今你竟然是君子。 「然」又可作為助詞,用作形容詞或副詞詞尾,表示狀態。《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意指狂風吹至,天空陰沉混濁,心情順適之時,才會出現。又可與其他詞相配,如突然、飄飄然、悠然自得、勃然大怒、毛骨悚然等。用於句末,則可表示肯定的語氣,相當於「焉」、「也」。《論語.憲問》:「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意指羿善於射箭,奡擅長水戰,但二人都不得好死。 「然」亦可作為嘆詞,表示應答。《廣雅.釋詁》:「然,譍也。」王念孫疏證:「應與譍通。」《禮記.檀弓》:「有子曰:『然。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這句意謂有子回答:「有的。但是老師是針對某種情況而說這句話。」 「然」亦用作代詞,表示如此、這樣。《論語.雍也》:「何為其然也?」邢昺疏:「然,如是也。」這句意指為甚麼會這樣呢?《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這句意指項羽說:「是沛公你的左司馬曹無傷告訴我的,若不是這樣,我怎會如此。」 金文用作助詞,表示狀態。中山王鼎:「寡人懼其忽然不可得。」意謂我恐怕突然得不到。 戰國竹書用作助詞,放於句末表示肯定的語氣。《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工律》簡101:「如從興戍然。」意指如同參與屯戍。亦有放於形容詞詞尾,表示狀態。《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77背:「其為人也鞞鞞然。」「鞞鞞」乃矮小的樣子;意指他個子矮小。又用作代詞,表示如此、這樣。《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簡44:「其問如言不然?」意指請問是否如所說的這樣? 漢帛書用作本義,解作燃燒。《馬王堆漢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第161行:「支(文)臺隨(墮),垂都然,林木伐,麋鹿盡,而國續以圍。」此句記載之事亦見於《戰國策》和《史記》,「文臺」和「垂都」都是地名,全句指文臺已毀,垂都已焚,林木已伐絕,麋鹿已死盡,而國家(魏國)繼續被圍攻。亦用作代詞,表示這樣。《馬王堆漢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第102行:「雖乾(韓)亦然。」意指雖然韓國亦是這樣。又用作連詞,《馬王堆漢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第125行:「然而不欲王之先事。」意謂但是不想君主你先行其事。 | ||||||||||||
猒 |
| 不過金文犬與口形分離,張世超認為初文口與犬頭部應該相連。從犬食肉會吃飽之意,引申表示滿足。後加「厂」造「厭」字,金文表示滿足,典籍作「厭」、「饜」,參見「厭」。 《說文》:「猒,飽也。从甘从肰。𤞣,猒或从㠯。」段玉裁注:「淺人多改猒爲厭,厭專行而猒廢矣。」 | |||||||||||
脽 |
| 甲骨文用作國族名,《合集》6649甲正:「翦角眔脽」,「角」、「脽」皆是國族名,意謂翦滅角和脽。金文用作人名,噩君啟車節:「大攻(工)尹脽」,「大工尹」是官名,「脽」是人名。 | |||||||||||
腊 |
| 「腊」字金文見於徐王鼎,泛指肉類。秦簡用作本義,指乾肉,《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113正-1:「大祠,以大生(牲)大凶,以小生(牲)小凶,以腊古(腒)吉。」全句指以大的祭祀,用大牲畜會招來大禍,用小牲畜會招來小禍,用乾肉則會吉利。 齊陶用作人名,《陶彙》3.362:「楚𩫏𢕖武里腊。」 傳世文獻字亦用作本義,《廣雅.釋器》:「腊,脯也。」《周禮.天官.腊人》:「腊人掌乾肉,凡田獸之脯腊膴胖之事。」《逸周書.器服》:「菜,膾,五昔。」 由於「腊」(讀同「昔」)指乾肉,與表示醃肉的「臘」字義近,故有人將「腊」當作「臘」的簡體使用,現代漢語也就採用了「腊」作為「臘」的簡化字(裘錫圭)。參見「臘」。 | |||||||||||
腋 | 漢帛書用作本義,《馬王堆.足臂十一脈灸經.足》第6行:「足少陽脈……其直者貫腋,出於項、耳……」指足少陽脈的直行經脈貫通腋下,直到頸、耳的位置。不過,從出土簡帛中可見,「腋」多以「掖」、「夜」和「夕」來表示。《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人字》簡153正貳:「在掖(腋)者愛。」意謂在「腋」代表的日子(即春夏的未日和亥日,秋冬的酉日和丑日)出生的小孩有仁愛之德。《馬王堆.合陰陽》第102行:「揗(循)𢩭(肘)房(旁),抵夜(腋)旁。」意謂沿着肘的旁邊,抵達腋的旁邊。《馬王堆.五十二病方.腋下》第69行:「即以汁……淒(揩)夕(腋)下。」指用汁掖揩抺腋下。傳世文獻中亦有以「掖」為「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洞胸達腋」,《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作「洞胸達掖」,意指射穿禽獸的胸部以至於腋下。 「腋」後來又引申為腋狀物,如腋芽,即是指在植物葉與莖之間長出的側芽。 「腋」又可假借作「掖」,有扶助、提攜之意。《新唐書.許孟容傳》:「好提腋士,天下清議上之。」全句指(許孟容)樂於提拔士人,天下敢於議論時政之士皆被提攜。 金文表示牲腋之肉(何琳儀)。鑄客鼎:「腋腏。」 | ||||||||||||
厭 | 不過金文犬與口形分離,張世超認為初文口與犬頭部應該相連。從犬食肉會吃飽之意,引申表示滿足。 金文表示滿足,典籍作「厭」、「饜」,沈子它簋:「見猒于公」,郭沫若曰:「猒如今人言滿足」,毛公鼎:「皇天引猒(厭)氒(厥)德」,《書.洛誥》:「萬年猒于乃德」,陸德明《經典釋文》:「厭,飫也。」《集韻》:「厭,足也。」(參金文形義通解) 《說文》:「笮也。从厂猒聲。一曰合也。」參見「猒」。 | ||||||||||||
膉 | 金文用作人名,膉作父辛卣:「宜生商(賞)膉。」「宜生」和「膉」都是人名;即是宜生賞賜膉。 竹簡以「膉」為「益」,解作人名。《郭店簡.唐虞之道》簡10:「㙑(禹)治水,膉(益)治火,後禝(稷)治土,足民䍩(養)。」「益」就是秦人的始祖伯益;「後稷」就是周人的始祖後稷;這句意謂大禹治理洪水,益掌管火,後稷教人民種植,這就足夠養活人民。 漢帛書「膉」解作「嗌」。《馬王堆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第10行:「出膉(嗌),夾(挾)口,以上之鼻。」「嗌」即咽喉;「挾口」即地倉穴,在嘴角旁邊的一個穴道。這句指(經脈)從咽喉出,穿過地倉穴,到達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