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夅 (包括子部件) 共 1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1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甲骨文從「」從二「」,「」象山丘、山陵之形,二「」象兩隻腳趾向下的腳。全字表示二足從山上往下走。引申為下降、降落、降臨、降服之意。
甲骨文從「」從二「」,「」象山丘、山陵之形,二「」隸定作「」,象兩隻腳趾向下的腳。「」與二「」會二足從山陵自上往下走之意。「」字又可引申為降落和降臨的意思,後又引申出降服之意。《說文》:「降,下也。从𨸏,夅聲。」《詩.大雅.公劉》:「陟則在巘,復降在原。」鄭玄箋:「陟,升;降,下也。」「」、「」二字相對,二止登山為「」,下山為「」。參見「」。
甲骨文中,「」字可用作本義,表示下降,如《合集》15377:「降陟」,「」與「」便分別表示了下降與上陞。另如《合集》14178:「茲云其㞢降其雨」,則有落下之意。甲骨文中常見「降永」一吉祥用語,就是降下祥瑞的意思。另外,甲文亦有作降服用的例子。如《屯南》2301:「方來降」,「」指「方國」,意指「方國來投降」的意思。
金文也有用作本義,表示下降,如散氏盤:「陟剛(崗)三奉(封),降以南」,即是登上山崗,這是第三次的封地,從山崗南部下山。至於禹鼎:「用天降大喪于下或(國)」,指上天對國家降下大禍,「」字有降落的意思。另外,金文除了有從阜、從二止的構形外,中山王鼎「」字又增「」以顯示其移動,不降矛則增「」以標其為地名。
後人為降服之「」另造晚出省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