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虫 (包括子部件) 共 4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甲骨 | 形義通解 | |||||||||||
---|---|---|---|---|---|---|---|---|---|---|---|---|---|---|
虫 | 甲骨文或以「虫」為「[止虫]」(害)。如《屯南》644:「弗虫雨。」《天理》657:「鼎(貞):其㞢(有)虫(害)。」「有害」、「亡害」是古代成語。(參裘錫圭)金文亦用本義,如魚顛匕「出斿(游)水虫」,王國維曰:「約以匕形似虫,故以虫為喻。」 簡帛文字亦用本義。如《上博竹書八.蘭賦》簡3:「螻蛾虫蛇。」又如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第16-17行:「𧒒(蜂)𤻹(蠆)虫蛇弗赫(螫)。」後來孳乳了「虺」表示蝮蛇之義,傳世王弼本《老子.第五十五章》作「蜂蠆虺蛇不螫」。 「虫」作偏旁時往往泛指昆蟲,參見「蚘」、「蜀」、「蜂」等。 | |||||||||||||
蜀 | 甲金文用作國名,指蜀國。《周原》68:「伐蜀」。班簋:「甹(屏)王立(位),乍(作)亖(四)方亟(極),秉緐、蜀、巢。」表示掌管、管理緐、蜀、巢等國家。 戰國竹簡通假為「獨」,表示孤獨,《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16:「燕燕之情,以其蜀(獨)也。」是說〈燕燕〉一詩的情,是因為主角從此要孤獨了(季旭昇)。 《說文》:「蜀,葵中蠶也。从虫,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詩》曰:『蜎蜎者蜀。』」段玉裁注:「《詩》曰:『蜎蜎者蠋,蒸在桑野。』似作桑爲長,毛《傳》曰:『蜎蜎,蠋皃。蠋,桑蟲也。』」 「蜀」後來加「虫」分化出「蠋」字專門表示蠶蟲一義。 「蜀」在古今方言中還可以表示一,如《方言》:「一,蜀也。南楚謂之獨。」這種用法今天仍保留在漢語閩方言中,如福州方言,潮州方言,「一」在口語中皆讀作「蜀」。 | |||||||||||||
蠱 | 《說文》:「蠱,腹中蟲也。《春秋傳》曰:皿蟲爲蠱,晦淫之所生也。臬桀死之鬼亦爲蠱。从蟲从皿,皿,物之用也。」王筠《說文句讀》:「苗人行蠱者,聚諸毒蟲於一器中,互相噉食,所餘一蟲即蠱矣。」《周禮.庶氏》:「掌除毒蠱」鄭玄注:「毒蠱,蟲物而病害人者。」 「蠱」引申可表示災禍,甲骨文表示災禍、禍祟,《合集》2530正:「母丙亡(無)蠱」;《合集》2530反:「母丙㞢(有)蠱于……」,「母丙」是祖先名,指名叫丙的亡母,前句意謂母丙沒有降災;後句意謂母丙降災于(某人,下文殘缺)。 春秋侯馬盟書用作人名。漢帛書亦用作本義,〈五十二病方〉記載了五條治療「蠱」的方法。《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第435行:「蠱者:燔扁(蝙)輻(蝠)以荊薪,即以食邪者。」意謂用荊棘、柴薪來焚燒蝙蝠,給中邪的人吃。《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第437行:「蠱而病者,燔北鄉(向)并符,而烝(蒸)羊尼(㞓 ),以下湯敦(淳)符灰,即□□病者,沐浴為蠱者。」全句疑表示患上蠱疾的人,焚燒平放在一起向北的兩個符咒,蒸熟羊臀,用湯水澆灌符灰,……病人(殘去二字,句意不詳),讓施蠱的人洗澡。 | |||||||||||||
齲 |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齒疾。《說文》︰「𤘐,齒蠧也。從牙禹聲。齲,𤘐或從齒。」《釋名.釋疾病》:「齲,朽也,蟲齧之齒缺朽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