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2
(5)
異讀字
繁簡對應
   
UTF-8 E5 AE 83
大五碼 A5A6 
倉頡碼 十心 
Matthews 6439 
漢語大字典 (一版)0910;(二版)976  
康熙字典 209 
Unicode U+5B83
GB2312 4392 
四角號碼 3071.1 
頻序 A/B 107  155 
頻次 A/B 21467  7306 
普通話 t  tu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13/28
(部件樹)
甲骨
字例: 5/11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字例: 16/16
其他
字例: 12/12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虫也。从虫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艸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凡它之屬皆从它。〔託何切〕蛇,它或从虫。【臣鉉等曰:今俗作食遮切。】 (285 / 286)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160 託何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次清 /
形義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一條蛇,是「」的初文。後借作第三人稱代詞。
26 字

 詳解: 金文「」字中間一豎是甲骨文「」字蛇身花紋的簡化,省去中間一豎是較晚的寫法。古文字「」、「」皆象蛇,其分別是:甲金文「」象身體的部分比較粗,「」的蛇身較細(參裘錫圭)。楷書蛇頭變為「」,蛇身變為「」(沈培)。

  後來,因為「」被借用作第三人稱代詞的「」,於是「」加注「」旁,以表示「」的本義。然而「」之所以被借作第三人稱代詞,其實並非單純因為同音的緣故,而實有意義上引申的關係,這一點,從許慎《說文》對「」的說明即可找到線索。《說文》:「它,虫也。从虫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艸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凡它之屬皆从它。蛇,它或从虫。」他的意思是說,古人的居所近草,害怕有蛇,因此彼此相見,都以「無它乎」相詢。由於「有它」、「無它」慣常地成為了人際相詢的對象、話題,故「」慢慢地也演變成一般意義的第三人稱代詞,並且成為「」字於後世的主要意義。代詞的「」,即其它的「」,現代漢語「其他」的「」本來假借「」的初文「」來表示(裘錫圭)。《詩.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此「」表示其他的「」,到了唐初,才真正發展成人稱代詞的「」,《寒山詩集》:「可貴天然物,覓他無伴侶,覓他不可見,出入無門戶。」(參郭錫良)。古時第三人稱代詞無男、女、物之分,「」、「」在古漢語裏表示同一個詞,現代漢語受英語的影響,才把「」指男性,「」指女性,「」指物。而「」指第三人稱單數主要用於漢語官話及書面語系統。非官話第三人稱單數有很多不用「」的例子,如粵語的「」,閩語的「」。

  甲骨文表示蛇,《合集》20332:「丙戌卜:三十它(蛇)」。又用作人名、地名。

  金文表示其他、別人,羌伯簋:「它邦」,即「他國」、「別國」。又通假為「」,白正父匜:「乍(作)旅它(匜)」,「」是水器,表示製造隨行用的匜。

  戰國文字表示蛇,《郭店簡.老子甲》簡33:「螝(蝟)蠆蟲它(蛇)弗蠚」,表示虺蠆蟲蛇不螫、不咬。《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20:「南方之旗以它(蛇)」,表示南方之旗用蛇(為圖案)。又表示其他、他人,《上博竹書三.周易》簡9:「冬(終)逨(來)又(有)它吉」,意謂終會有其他人來而得吉(季旭昇)。《上博竹書七.吳命》簡8:「以陳邦非它也」。又通假為「」,《郭店簡.忠信之道》簡7-8:「君子丌(其)它(施)也忠」,「」可表示恩惠,意謂君子施恩忠厚。《郭店簡.六德》簡14:「因而它(施)錄(祿)安(焉)」,表示布施爵祿。《上博二.民之父母》簡12:「它(施)﨤(及)子孫」,意謂延續至子孫。《上博二.民之父母》簡13:「它(施)﨤(及)四國」,「四國」即四方,意謂延伸至四方。
1112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2 p40
p60 p9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代詞

p36 p40
p60 p257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它」的異讀字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13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成語彙輯
之死靡, 山之石, 一死靡, 藉藉, 去而之 (5/7) 詳細資料
詞類 英文意義
adj. other, another
n. snake (arch.)
pron. it
瀏覽次數: 18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