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朧 |
|
|
小篆 | 金文 | (部件樹) | 甲骨 | (部件樹) | 簡帛文字 | 其他 | ||||
---|---|---|---|---|---|---|---|---|---|---|
|
|
《說文新附》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朧 | 朦朧也。从月,龍聲。〔盧紅切〕 (141 / 138) | 月 |
《廣韻》 | 頁碼 | 反切 | 註解 | 中 古 音 |
聲母 | 清濁 | 部位 | 聲調 | 韻攝 | 韻目 | 開合 | 等第 |
---|---|---|---|---|---|---|---|---|---|---|---|---|
朧 | 30 | 盧紅 |
![]() |
來 | 次濁 | 舌 | 平 | 通 | 東/東 | 合 | 一 |
形義通解 |
---|
略說: 從「月」,「龍」聲。「朧」是微明貌。「朦朧」連用表示月色昏暗之貌,引申指模糊不清。 41 字 詳解: 從「月」,「龍」聲。「朧」是微明貌。如東漢桓譚《新論.兵術》:「是以列宿滿天,不及朧月。」《文選.潘安仁〈秋興賦〉》:「月朣朧以含光兮,露淒清以凝冷。」 「朧」也表示暗淡。如西晉夏侯湛〈秋可哀賦〉:「月翳翳以隱雲,星朧朧而沒光。」清代朱彝尊〈夏日瀛臺侍直紀事〉:「朧朧深樹裏,忽露九枝燈。」 「朦朧」經常連用,表示月色昏暗之貌。《說文新附》:「朧,朦朧也。」如北宋柳永〈宣清〉:「殘月朦朧,小宴闌珊,歸來輕寒凜凜。」引申指模糊不清。如唐代王昌齡〈西宮春怨〉:「斜抱雲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西游記》第8回:「只殺得昏漠漠,星辰燦爛;霧騰騰,天地朦朧。」參見「朦」。 285 字 相關漢字: 月,龍,朦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48 | 周p141 | ||||
李p357 | 何p350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朧」字下錄有7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醉眼朦朧, 朦朧醉眼, 睡意朦朧, 睡眼朦朧 | (4/4)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恍, 朦, 僾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adj. | cloudily, vague, blur, misty |
n. | dim moonlight |
瀏覽次數: 20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