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 |
|
UTF-8 | E6 B3 B0 |
---|---|
大五碼 | AEF5 |
倉頡碼 | 手大水 |
Matthews | 6023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1577;(二版)1689 |
康熙字典 | 546 |
Unicode | U+6CF0 | |
---|---|---|
GB2312 | 4409 | |
四角號碼 | 5013.2 | |
頻序 A/B | 1363 | 1735 |
頻次 A/B | 1051 | 238 |
普通話 | ti |
小篆 | ||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泰 | 滑也。从廾从水,大聲。〔他蓋切〕【臣鉉等曰:本音他達切,今《左氏傳》作汰輔,非是。】冭,古文泰。 (237 / 236) | 水 | 𡙌 冭 |
形義通解 |
---|
略說: 從「廾」從「水」,「大」聲。後來「大」和「廾」連成一體訛變為「𡗗」形,遂寫作「泰」。《說文》以為本義是滑,但古書中未見此用法。 63 字 詳解: 從「廾」從「水」,「大」聲。後來「大」和「廾」連成一體訛變為「𡗗」形,遂寫作「泰」。《說文》以為本義是滑,但古書中未見此用法。《說文》又以「冭」為「泰」的古文。「冭」同「太」。「太」是「大」的分化字。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典籍之中大、太、泰三字往往通用。大為象形,太為分化,泰為假借。」參見「太」。 「泰」用同「大」、「太」。如《尚書.泰誓》之篇名,孔傳:「大會以誓眾。」孔穎達疏:「此會中之大,故稱『泰誓』也。」「泰」表示大常用作讚美之詞,如《漢書.禮樂志》:「揚金光,橫泰河。」 「泰」同「太」,表示程度過甚。如《詩.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無罪。昊天泰憮,予慎無辜。」鄭玄箋:「已、泰,皆言甚也。」《論衡.自紀》:「今不曰所言非,而云泰多。」 「泰」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乾上坤下。《周易.泰》:「《象》曰:天地交,泰。」李鼎祚集解引荀爽曰:「坤氣上升,以成天道;乾氣下降,以成地道。天地二氣,若時不交,則為閉塞;今既相交,乃通泰。」「泰」有通達、通暢之意。《廣雅.釋詁》:「泰,通也。」如唐代白居易〈采詩官〉:「言者無罪聞者誡,下流上通上下泰。」 「泰」表示安寧、安泰。如《莊子.庚桑楚》:「宇泰定者,發乎天光。」郭象注:「夫德宇泰然而定,則其所發者天光耳,非人耀。」《潛夫論.慎微》:「政教積德,必致安泰之福。」 「泰」表示寬裕。如《荀子.議兵》:「凡慮事欲孰,而用財欲泰。」楊倞注:「泰,不吝賞也。」又表示奢侈。如《國語.晉語》:「夫卻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于國。」韋昭注:「奢泰於國。」 「泰」也表示驕縱、傲慢。《玉篇.水部》:「泰,驕也。」如《左傳.襄公三十年》:「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泰侈者因而斃之。」《論語.子罕》:「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何晏集解:「時臣驕泰,故於上拜。」 「泰」還是山名,即泰山,是「五嶽」之首的東嶽。其主峰在山東省泰安市境內。《爾雅.釋山》:「泰山為東嶽。」如《史記.周本紀》:「漢興九十有餘載,天子將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 860 字 相關漢字: 廾,水,大,𡗗,冭,太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泰」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讀史方輿紀要》地名 | ||
---|---|---|
長泰縣, 泰興縣, 泰州, 泰安州, 新泰縣… | (5/11)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否極泰來, 國泰民安, 泰山北斗, 泰然自若, 穩如泰山… | (5/101)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持, 處, 倒, 否, 陂, 穩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adj. | exalted; honourable; extensive; liberal; prosperous; extreme; arrogant; extravagant |
n. | one of 64 hexagrams |
瀏覽次數: 15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