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今 (主部件) 共 5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今 | 由是觀之,「今」可能是俯首「呻吟」或「吟詠」的「吟」的原字,至於抽象意味的「今」只是假借的結果。《說文》:「今,是時也」一訓,基本上只反映「今」字假借以後的意義,而與今的原初字形無關。 此外,裘錫圭認為古文字「今」是倒寫的「曰」字,「曰」象說話之形。裘說其實也暗示了「亼」應解作「倒口」,只不過他說「今」象閉口不言,是「吟」的初文,但應通假作「噤」,表示閉口不作聲。《史記.淮陰侯列傳》:「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相同的用法還見於《呂氏春秋》、《說苑》、《黃帝內經素問》等。姑備一說。參見「曰」、「言」等字。 至於「今」字假借為時態意義的「今」,其用法亦甚早出,甲骨文中「今」已表示今日,《合集》20912:「今夕其雨」。 金文表示今日,縣妃簋:「其自今日,孫孫子子母(毋)□朢(忘)白(伯)休。」又表示現今、此時,訓匜:「今我赦女(汝)」,意思是說現在我赦免你。 | |||||||||||||||
含 | 「含」表示把食物放在嘴裏,《莊子.馬蹄》:「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指嘴裏含着食物嬉戲,吃飽鼓起肚子遨游。《後漢書.馬皇后紀》:「吾但當含飴弄孫,不復關政矣。」意謂含着糖逗引孫子,不問政事。「含」引申為把東西含在嘴裏,如「含英咀華」(體味詩文的精華)、「含辛茹苦」(忍受辛苦)、「含沙射影」(比喻暗中誹謗中傷)、「含血噴人」(冤枉誣衊別人)等(參王鳳陽)。 「含」、「涵」都有包括、容納之意,但用法有別。「包含」指裏面含有;「包涵」則表示客氣,請人原諒。「涵義」現在多寫作「含義」(谷衍奎)。 金文用為「今」(趙誠認為「含」是「今」的繁形,古文字增繁,往往從「口」,後來才分化為不同的字;中山王鼎銘中「嗚呼,念之哉」之「念」上從含下從心,故「含」可能是「今」之增繁),表示現在、如今,中山王鼎:「含(今)舍(余)方壯」,意謂如今我正值壯年。戰國竹簡亦借為「今」,《上博竹書六.莊王既成 申公臣靈王》簡7-8:「今日陳公事不穀」,「不穀」是君王對自己的謙稱,意謂今日陳公侍奉我。《郭店簡.語叢一》簡40-41:「《春秋》,所以會古今之事也」。又通假為「愊」,表示誠懇。《郭店簡.性自命出》簡52:「未賞而民勸,含福(愊)者也。」意謂未奬賞民眾,民眾就能勉力,是因為君子懷有誠志(參劉釗)。 漢帛書用作本義,表示含在口裏,有品嘗之意,《馬王堆漢帛書.十問》第63行:「含亓(其)五味」。又表示包含,《馬王堆漢帛書.老子乙本》第190行:「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意謂含德深厚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嬰兒(陳鼓應)。 | |||||||||||||||
念 | 今字從從形構上看,從「亼」從「一」;其中「亼」的意義一向頗多爭議,但最合理的解法應解作朝下的口,即「倒口」,而「今」中的「一」〔即最下面的「フ」〕一說指「舌」之省。 查「口」這個部件無論甲骨、金文,或後來的小篆以後的字形都同時使用正面的〔口〕及倒轉的〔亼〕兩種形態,很明顯表示二者應有所區別,而倒口(亼)使用的特點就是強調其「朝向下」。故念字從今〔亼一〕從心,實意會一人之口舌朝向自己的心說話,從而引起種種意念。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曾把思想界定為「心靈與其自身無聲的對話」,正可作為「念」字他山的註解。 甲骨文用為人名。金文表示思念,毛公鼎:「夙夕敬念王畏(威)不睗(易)」,意思是說早晚虔敬思念王的威望,毋有改變。大克鼎:「念厥聖保且(祖)師華父。」《說文》:「念,常思也。从心今聲。」 | |||||||||||||||
禽 | 甲骨文表示擒獲,《合集》10308:「禽(擒)鹿五十又六」。金文表示擒獲,多友鼎:「又(有)成事,多禽(擒)。」又表示被擒獲的俘虜,不其簋:「余來歸獻禽。」又用作人名。 甲骨文此字從文例來看皆應釋作「禽」。黃天樹指出,《合集》10273「……鹿……其禽(擒)」的「禽」字已加注「今」聲。證明田獵卜辭中沒有加注「今」聲的字形也應釋讀為「禽」。 林沄認為甲骨文此字是一形多用,它本身象田網,即是《說文》解作田網的「畢」字的初文。甲骨文文例又解作擒獲,故又是「禽」字,是「擒」的初文。參見「畢」。 | |||||||||||||||
黔 | 金文用其本義,如商鞅量:「黔首大安」,意謂百姓人心安定。 古書用其本義,如《左傳.襄公十七年》:「邑中之黔,實慰我心。」杜預注:「子罕黑色,而居邑中。」也用其引申義曬黑,如《莊子.天運》:「鳥不日黔而黑」,成玄英疏:「染緇曰黔,黔,黑也。」 古書亦將「黔」通作「黥」,指在犯人臉上刺刻涂墨的刑罰。如《韓非子.姦劫弑臣》:「豫讓仍自黔劓」,顧廣圻曰:「(黔)當作黥」。 漢帛書「黔」通作「芩」,用作中藥名,如《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第44行:「冶黃黔(芩)、甘草相半,即以彘膏財(才)足以煎之。」彘膏即豬膏,是一種藥草名稱,全句意謂將分量相當的黃芩和甘草搗碎,再配合豬膏一起煎製。 印璽文字用作姓氏,如《漢印文字徵》:「黔陬長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