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甲金文從「
亼」(倒口)從「
一」,是「
吟」的初文。本義有兩說,一說表示閉口不言,一說表示呻吟。
46 字
詳解: 今字的甲骨文構形由亼及一組成,或省一而只從「
亼」。今字的釋形,各家意見分殊。其中,一說以為「
亼」象倒置之口(參林義光、關子尹等),而「
一」可能是舌的省文,故「
今」象一口朝下伸舌;甲骨文中的「
飲」、「
食」,和「
命」、「
令」等字的形構可作為此說之側證(參見「
飲」、「
食」),此外,從「
亼」從「
一」的今,也可視為「
吟」的初文,有俯首呻吟、苦吟之意。另外,徐中舒則以為「
今」象木鐸之形,「
亼」象鈴體,「
一」象木舌。徐氏指出商周時代,以木鐸發號施令,「
今」即發令當下的時刻,引申而有即刻、現在的意思。上面二說基本上對「
亼」、「
今」的構形作出了兩種迥然不同的解釋,即分別指「口舌向下」與「木鐸」。此中,我們認為前說基本上對一些表達具體的事象的漢字,如「
飲」、「
食」,和對一些較抽象的字如「
命」、「
令」(發號施令)都能提供合理解釋;而後說則不能全解釋上述漢字,而只能個別地解釋遠為抽象的「
今」字。平衡各種因素,我們認為第一說(即口舌朝下說話或飲食)較為合理。按此理解下的「
亼」、「
今」的本義,其形構與「
曰」、「
言」等字相類似。如是一來,徐中舒「木鐸」一說,即使局部地有一些道理,但已顯不出其必要性,根據奧坎剃刀 (Occam's Razor) 原則,乃可予剔除。
由是觀之,「
今」可能是俯首「呻吟」或「吟詠」的「
吟」的原字,至於抽象意味的「
今」只是假借的結果。《說文》:「今,是時也」一訓,基本上只反映「
今」字假借以後的意義,而與今的原初字形無關。
此外,裘錫圭認為古文字「
今」是倒寫的「
曰」字,「
曰」象說話之形。裘說其實也暗示了「
亼」應解作「倒口」,只不過他說「
今」象閉口不言,是「
吟」的初文,但應通假作「
噤」,表示閉口不作聲。《史記.淮陰侯列傳》:「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相同的用法還見於《呂氏春秋》、《說苑》、《黃帝內經素問》等。姑備一說。參見「
曰」、「
言」等字。
至於「
今」字假借為時態意義的「
今」,其用法亦甚早出,甲骨文中「
今」已表示今日,《合集》20912:「今夕其雨」。
金文表示今日,縣妃簋:「其自今日,孫孫子子母(毋)□朢(忘)白(伯)休。」又表示現今、此時,訓匜:「今我赦女(汝)」,意思是說現在我赦免你。
918 字
相關漢字: 亼,
一,
吟,
飲,
食,
命,
令,
曰,
言,
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