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 |
|
UTF-8 | E5 BF B5 |
---|---|
大五碼 | A9C0 |
倉頡碼 | 人戈弓心 |
Matthews | 4716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2274;(二版)2434 |
康熙字典 | 306 |
Unicode | U+5FF5 | |
---|---|---|
GB2312 | 3678 | |
四角號碼 | 8033.2 | |
頻序 A/B | 728 | 668 |
頻次 A/B | 3023 | 1511 |
普通話 | nin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念 | 常思也。从心,今聲。〔奴店切〕 (217 / 216) | 心 |
形義通解 |
---|
略說: 古文字「念」從「亼」(倒口)從「心」,意會口向自己的心說話。本義是心念。 36 字 詳解: 甲骨文及早期金文從「亼」(倒口)從「心」,意會一人的口向自己的心說話,本義是心念、意念。後期金文從「心」從「今」,基本上仍保留上述的會意內容,但「今」也可視為聲符,故「念」字可視為會意字或形聲字;後期金文或從「今」並增「口」而成「含」,「含」或標聲,或為「今」之繁形(參見「含」)。而小篆則從「今」從「心」。 今字從從形構上看,從「亼」從「一」;其中「亼」的意義一向頗多爭議,但最合理的解法應解作朝下的口,即「倒口」,而「今」中的「一」〔即最下面的「フ」〕一說指「舌」之省。 查「口」這個部件無論甲骨、金文,或後來的小篆以後的字形都同時使用正面的〔口〕及倒轉的〔亼〕兩種形態,很明顯表示二者應有所區別,而倒口(亼)使用的特點就是強調其「朝向下」。故念字從今〔亼一〕從心,實意會一人之口舌朝向自己的心說話,從而引起種種意念。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曾把思想界定為「心靈與其自身無聲的對話」,正可作為「念」字他山的註解。 甲骨文用為人名。金文表示思念,毛公鼎:「夙夕敬念王畏(威)不睗(易)」,意思是說早晚虔敬思念王的威望,毋有改變。大克鼎:「念厥聖保且(祖)師華父。」《說文》:「念,常思也。从心今聲。」 504 字 相關漢字: 亼,心,今,口,含,一,フ,舌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念」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一念之差, 不念舊惡, 念念不忘, 念念有詞, 念茲在茲… | (5/80)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摒, 邪, 惦, 叨, 悼, 紀, 觀, 掛, 罣, 屺, 斁, 慾, 概, 理, 萬, 妄, 諗, 信, 霜, 想, 懷, 追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thought; idea |
v. | think of; remember; recall; chant; intone; read aloud; repeat from memory; miss; study; attend school |
瀏覽次數: 2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