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䇂 (包括子部件) 共 5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5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甲骨文象鐮刀類的工具,是「」的初文(裘錫圭)。《爾雅.釋詁》:「乂,治也。」引伸有治理之義。
甲金文「」、「」形近,差別在於豎筆的曲直,曲者為「」,直者為「」,兩字有別,參見「」。
甲骨文用作人名、地名。金文未見單字「」,不過有用作偏旁,參見「」、「」。
《說文》:「䇂,辠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字。凡䇂之屬皆从䇂。讀若愆。張林說。」
甲金文從「」從「」,「」是「」的初文,有治理之義,「」表示與室家有關,「」表示治理室家之事。
甲金文從「」從「」,「」是「」的初文,有治理之義,「」表示與室家有關,「」表示治理室家之事。這與金文中宰作為家臣管理王家事務的職責相合(參樂郊)。
」字從「」不從「」,「」下豎筆作彎曲形,與「」豎筆作直劃不同。後來才漸漸訛變為辛形。舊誤以為「」字從辛,故解釋「」字是在屋下屠殺牲畜之形(吳其昌),不確。
甲骨文用作職官名和地名,金文用作職官名,負責管理王家內外事務,傳達宮中之命(張亞初、劉雨)。
《說文》:「宰,辠人在屋下執事者,從宀從辛,辛辠也。」
甲骨文從「」從「」,或加從「」,金文從「」從「」從◎,◎是「」的初文,象圓形玉璧形,是「」的聲符。「」象鐮刀類的工具,是「」的初文(裘錫圭),有治理之義,疑「」的本義為治理。
甲骨文從「」從「」,或加從「」,金文從「」從「」從◎,◎是「」的初文,象圓形玉璧形,是「」的聲符。
季旭昇認為「」字從「」(刑具),象依法施刑於人,本義為刑法。按「」象鐮刀類的工具,是「」的初文(裘錫圭),有治理之義,疑「」的本義為治理。
甲骨文「辟臣」讀為「嬖臣」,指王親近的褻臣(陳夢家)。又用作人名。金文表示治理,牧簋:「令女(汝)辟百寮」。又表示君主,獻簋:「朕辟天子」,虢弔旅鐘:「秉元明德,御于厥辟。」又表示官長,盂鼎:「殷正百辟」。又表示法則,牆盤:「隹辟孝友」,即以孝友為法則(于省吾)。又表示臣事於君、事奉,師望鼎:「用辟于先王」,即臣事先王(楊樹達)。
《說文》:「法也。从卩从辛,節制其辠也;从口,用法者也。凡辟之屬皆从辟。」
《尚書·吕刑》:「大辟之罰,其屬三百。」孔穎達疏云:「《釋詁》云:‘辟,罪也。’死是罪之大者,故謂死刑為大辟。」
」甲骨文從「」,「」聲,金文作「」,從「」,「」聲。「」、「」意思相通,皆有行走之意,本義為慢慢地行走,引申為慢、遲、久。
」甲骨文從「」,「」聲,金文作「」,從「」,「」聲。「」、「」意思相通,皆有行走之意,本義是慢慢地行走;引申為慢、久、晚、遲到、延遲、逗留、停滯、遲鈍等義。「」字又有安適、閒雅之義,參見「」。小篆把「」的聲符「」改換為「」聲,成為現在的「」字。戰國竹簡「」從「𡰥」聲,寫作「𨒈」,是「」、「」的異體,《說文》:「遲,徐行也。从辵,犀聲。《詩》曰:『行道遲遲。』𨒈,遲或从𡰥。遟,籒文遲从屖。」
」常表示時間的長、久、晚,《詩.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采蘩祁祁。」意謂春天的日子很長,採摘白蒿的人很多。《楚辭.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此句哀嘆(時光流逝,)草木凋零,美人到了晚年。戰國竹簡表示久,《清華簡一.金縢》簡1:「王不𤶠(豫),又(有)𡰥(遲)。」「不豫」表示身體不舒服(顧頡剛、劉起釪),全句意謂武王生病,而且病情遷延日久(宋華強)。《上博三.周易》簡14:「𨒈(遲)又(有)𢘓(悔)」,傳世本《周易》作「遲有悔」,意謂(悔悟)遲了便有禍事。
金文「」用作族氏名,𠭯父簋:「皇考遟(遲)白(伯)」,意謂先父遲伯。又用作古樂律名,「遟(夷)則」又作「屖則」,即是古書的「夷則」,是十二律之一,指陽律的第五律。
戰國竹簡「」又假借「𦳊」字來表示遲到的「」,《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簡36:「有失伍及𦳊(遲)不來者,遣來識戲次。」「𦳊」即是「」字,與「」音近。全句意謂如有掉隊和遲到的,派來軍隊偏師的駐地辨認。「偏師」是主力軍以外的部分軍隊。
」又是中醫脈象之一,指脈搏緩慢,在一呼一吸之間,只跳動三次。《脈經》:「呼吸三至,去來極遲。」《脈訣匯辨》:「遲脈之病為陰盛而陽虧。」
甲骨文從「」從「」,「」也是聲符。「」象鐮刀一類工具,疑會於月下持鐮刀幹活之意。
甲骨文從「」從「」,「」也是聲符。「」象鐮刀一類工具,疑會於月下持鐮刀幹活之意。金文有兩種字形,早期金文從「」從「」,後期金文從「」從「」,與小篆構形相同。
甲骨文讀作「」,表示災害。金文用作國名,在今山東滕縣南四十里。
《說文》:「薛,艸也。从艸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