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0
(3)
單讀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5 8F A3
大五碼 A466 
倉頡碼 口 
Matthews 3434 
漢語大字典 (一版)0566;(二版)613  
康熙字典 99 
Unicode U+53E3
GB2312 3158 
四角號碼 6000.0 
頻序 A/B 274  247 
頻次 A/B 9913  4806 
普通話 ku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8/10
(部件樹)
甲骨
字例: 1/1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字例: 25/25
其他
字例: 8/8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屬皆从口。〔苦后切〕 (30 / 24)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327 苦后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次清 /
形義通解
 略說: 象張口之形,本義是人的嘴巴。
14 字

 詳解: 象張口之形,用來呼吸、說話和飲食。本義是人的口、嘴巴。《說文》:「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屬皆从口。」段玉裁注:「言語、飮食者口之兩大耑。『舌』下亦曰:『口所以言別味也。』〈頤〉象傳曰:『君子以愼言語,節飮食。』」許慎這個對「」字的解釋近乎常識,但深究之下,其實有補充的必要。

  查作為人體的器官而言,口固然主要用作言語和飲食,但作為文字部件而言,「」主要解為一正面向前的「」,但除此之外,古文字部件中另有俯身朝下的「」(即「倒口)。就功能而言,正面的口的確是言語所由出,故古文字的「」前面加一短橫或一曲筆,即成「」,這是明證。但朝下的「」同樣可以發出聲音,但其不同於「」,而另有作用。這一點可參看「」「」等字。至於吃喝,則從古文字的觀點看,從來都從「倒口」或「」,而與正面的「」無關。有關討論可參看「」、「」等字。

  甲骨文用作本義,《合集》13642:「疾口」,表示口部有病。金文用作族氏名;又表示說話,讀作「」,四祀𠨘其卣:「王口(曰):『尊文武帝乙宜』」,「」是供奉、放置;「文武帝乙」即商王帝乙,「文武帝」是帝名,「」是廟號;「」表示菜餚。全句意謂敬奉菜餚,祭祀文武帝乙。

  簡帛文字用作本義,《郭店簡.語叢四》簡4:「口不慎而戶之[不]閟(閉),亞(惡)言報己而死無日」,表示口舌不慎重猶如門戶不關閉,惡言為報應,死期將至。《馬王堆帛書.雜療方》第46行:「口脣不乾」。
609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12 p20
口舌,口角,口味,口琴,口德,口水
p16 p77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讀史方輿紀要》地名
苑家巡司, 嶽嶺巡司, 奇峰巡司, 乾河巡司, 岸巡司… (5/54) 詳細資料
成語彙輯
稱譽, 佛蛇心, 信開河, 信雌黃, 出成章… (5/716) 詳細資料
配搭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詞類 英文意義
n. mouth; open end, opening; cut, hole; entrance, gate
瀏覽次數: 3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