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夒 (包括子部件) 共 2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2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本作「」,甲骨文象猴子之形。
」本作「」,甲骨文象猴子之形,卜辭用作本義,表示猴子。《廣韻》:「猱,猴也。」《集韻》:「本作夒,或作獿、獶、蝚。」
猱是猿屬,肢體敏捷,善於攀援,又名「」或「獼猴」,《爾雅.釋獸》:「猱、蝯,善援」。《詩.角弓》:「毋教猱升木」毛亨傳:「猱,猨屬。」鄭玄箋:「猱之性,善登木。」李白〈蜀道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猨猱欲度愁攀援。」參見「」、「」、「」、「」、「」、「」。
甲骨文象獮猴之形,本義是猴子。
甲骨文有兩種字形,第一種象獮猴之形,手掌向下,腿屈曲,卜辭用為本義,表示猴子,今隸作「」,參「」;第二種似人形而有尾,當為獮猴形之轉化,手掌向上,腿直立,腿下多加從「」或「」,偶爾有無尾的字形,卜辭用為先公名,隸作「」。與《說文》說解相合。
早期金文與甲骨文第二種字形相同,頭部、手足皆象人形,只是添加尾部而已。字形象人以手掩面,王國維認為是羞恥的「」本字,待考。西周晚期以後「」字逐漸線條化,從頁從二又,頭部兩邊皆有手形。就文例所見,「」多為人名用字,難以確知構形本義;惟毛公鼎「」假借作「」,表示憂慮。參「」。
《說文》:「夒,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从頁,巳、止、夊,其手足。」「母猴」即「沐猴」、「獮猴」之音轉,而非指雌性之母字;徐鍇《繫傳》:「夒,今作猱。」自甲骨文觀之,「」、「」乃一字之分化。典籍「」又作「」、「」,按「」、「」、「」同屬幽部,聲音相近,故可互為異體,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