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夒 |
|
UTF-8 | E5 A4 92 |
---|---|
大五碼 | F1F9 |
倉頡碼 | 一金竹水 |
Matthews | 0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0871;(二版)935 |
康熙字典 | 173 |
Unicode | U+5912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1040.7 | |
頻序 A/B | 0 | 5422 |
頻次 A/B | 0 | -- |
普通話 | no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夒 | 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从頁、巳,止、夊,其手足。【臣鉉等曰:巳、止,皆象形也。】〔奴刀切〕 (112 / 107) | 夊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骨文象獮猴之形,本義是猴子。 15 字 詳解: 甲骨文有兩種字形,第一種象獮猴之形,手掌向下,腿屈曲,卜辭用為本義,表示猴子,今隸作「猱」,參「猱」;第二種似人形而有尾,當為獮猴形之轉化,手掌向上,腿直立,腿下多加從「止」或「土」,偶爾有無尾的字形,卜辭用為先公名,隸作「夒」。與《說文》說解相合。 早期金文與甲骨文第二種字形相同,頭部、手足皆象人形,只是添加尾部而已。字形象人以手掩面,王國維認為是羞恥的「羞」本字,待考。西周晚期以後「夒」字逐漸線條化,從頁從二又,頭部兩邊皆有手形。就文例所見,「夒」多為人名用字,難以確知構形本義;惟毛公鼎「夒」假借作「憂」,表示憂慮。參「憂」。 《說文》:「夒,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从頁,巳、止、夊,其手足。」「母猴」即「沐猴」、「獮猴」之音轉,而非指雌性之母字;徐鍇《繫傳》:「夒,今作猱。」自甲骨文觀之,「夒」、「猱」乃一字之分化。典籍「猱」又作「獶」、「獿」,按「夒」、「柔」、「憂」同屬幽部,聲音相近,故可互為異體,參「猱」、「獶」、「獿」。 425 字 相關漢字: 猱,止,土,羞,憂,獶,獿,柔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 | 周p34 | |||||
李p368 | 何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同「猱」 | |
黃 | 周 | |||||
李 | 何p243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夒」的異讀字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apes, monkeys (arch.) |
瀏覽次數: 6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