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我 (包括子部件) 共 6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6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甲骨文從「」(跛腳人形)從「」(鋸形),或從「」,象用鋸或以手持鋸斷去人的一足之形。(胡厚宣、季旭昇)本義是砍掉腳的酷刑,即刖刑。
甲骨文從「」(跛腳人形)從「」(鋸形),或從「」,象用鋸或以手持鋸斷去人的一足之形。(胡厚宣、季旭昇)本義是砍掉腳的酷刑,即刖刑。如《合集》1042:「其㞢(又)刖百人。」
戰國文字改為從「」,「」聲的形聲字,小篆同。《說文》:「刖,絕也。从刀,月聲。」又作「」,許慎以為是斷足之刑的本字。《說文》:「跀,斷足也。从足,月聲。」故段玉裁注:「刖足則為跀。」
」表示本義的例子如《左傳.莊公十六年》:「九月,殺公子閼,刖強鉏。」杜預注:「斷足曰刖。」《韓非子.和氏》:「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
」引申表示割斷、斷絕。《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9「廉而毋刖」,意謂行事正直而不傷人。又如《焦氏易林.艮》:「需、根刖殘樹,花葉落去。」
甲金文象一把鋸。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
甲金文象有鋸齒的長柄兵器,本義是一種鋸,或形近鋸的古兵器。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表示自己。《說文》:「我,施身自謂也。或說:我,頃頓也。从戈从𠄒。𠄒,或說:古(垂)[𠂹]字。一曰:古殺字。凡我之屬皆从我。𢦠,古文我。」
郭沫若認為象兵器的「」即《詩經》與「」並舉的「」,「」是「」的象形初文,指刃部有齒的鉞形武器。「」所象的兵器,羅西章認為即是陝西扶風縣莊白村出土的三齒兵器,曾憲通、陳煒湛認為即曾侯乙墓出土的多戈戟。漢字中唯一保留了「」兵器義的,大概只有「」字(關子尹)。參見「」。
甲骨文用為貞人名、國名。又用作複數第一人稱代詞,多為殷商之自稱,如《合集》9688:「我受年」,表示我們的禾黍會豐收,這是殷人貞卜自己國家農作物的收成情況。
金文除用作人名外,多用作第一人稱代詞,表示自己,毛公鼎:「虔夙夕叀(惠)我一人。」意謂朝夕虔敬輔助我一個人。
戰國文字也用作第一人稱代詞,《郭店簡.老子甲》簡31:「我無事而民自富」。《上博竹書一.緇衣》簡10:「《詩》員(云):「皮(彼)求我則,女(如)不我得,執我仇仇,亦不我力。」意謂《詩經》說:「君主請求我從政時,唯恐請不動我;等到我答應了,卻又不信賴、重用我」(季旭昇)。《清華簡二.繫年》簡24-25:「息侯弗順,乃使人于楚文王曰:『君來伐我,我將求救於蔡,君焉敗之。』」又假借作「」,《郭店簡.語叢一》簡22:「仁生於人,我(義)生於道」。
」從「」,「」聲,表示美女,引申為美好。
」表示美貌女子,引申為美好。《方言》第二:「秦晉之間美貌謂之娥。」《方言》第一:「娥、㜲,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間謂之㜲。秦晉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
」在古籍詩詞中多指美女,唐代杜審言〈戲贈趙使君美人〉:「紅粉青娥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羅敷獨向東方去,謾學他家作使君。」清代張祥河〈壺中天〉:「青士當窗,青娥隔牖,初雪輕寒。」
」相傳為帝堯之女,舜之妻。《說文》:「娥,帝堯之女,舜妻娥皇字也。秦晉謂好曰娙娥。从女,我聲。」許慎指出「」是「娥皇」的字, 段玉裁注:「《曲禮》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
」相傳又是月中女神。她本來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從西王母處得到長生藥,她偷吃後成仙,飛昇月宮。唐代李商隱〈常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常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郭祥正《青山集.寄題德興余氏聚遠亭》:「晴空風卷浮雲落,萬里秋毫瑩寥廓。姮娥泛月中夜來,撲撲山川銀粉薄。天垂斗柄掛簾鈎,地接明河浸欄角。」
」又借指眉毛,漢代王粲〈神女賦〉:「揚娥微眄,懸藐流離。」 後蜀顧敻〈虞美人.深閨春色勞思想〉:「憑欄愁立雙娥細。」「娥眉」即女子的秀眉,宋代陳應行《吟窗雜録.寓言》:「三千宮女露娥眉,笑煮黄金日月遲。」「娥眉月」指一彎新月。「娥翠」指女子細長而黑的眉。
甲骨文「」、「」有上下排列和左右排列兩種字形。
甲骨文用作神祇名,《英》1185正:「㞢(侑)于娥」,表示對娥進行侑祭。《合集》738:「娥害王」。表示娥降災人間,傷害商王。又用作人名,《合集》21068:「娥娩」,表示娥要分娩。
甲骨文從二「」,「」聲,本義為石崖。
」字金文所無,甲骨文從二「」,「」聲,篆文省一石,本義為石崖。《說文》:「硪,石巖也。从石,我聲。」段玉裁注:「石巖也。巖,厓也。石礹,石厓也。《玉篇》作『礒』。从石,我聲。」
甲骨文用作人名,如《合集》10405正:「馬硪馭王車」,全句意謂馬硪駕駛商王所乘之馬車。
」字後又引申為打夯用的石頭工具,如清代林則徐〈查驗豫東各廳垛完竣摺〉:「土工次第硪築,尚皆踴躍。」
」字可通作「」,《集韻.哿韻》:「硪,或從山。」又通作「」,《集韻.紙韻》:「礒,石皃。或省(作硪)。」
甲金文從「」,「」聲,從「」的字多有美善之義,與「」、「」從「」之意同。本義疑為威儀美盛之貌,是「」的初文。
甲金文從「」,「」聲,從「」的字多有美善之義,與「」、「」從「」之意同。本義疑為威儀美盛之貌,是「」的初文。《說文》:「義,己之威儀也。从我、羊。羛,墨翟書義从弗。魏郡有羛陽鄕,讀若錡,今屬鄴,本內黃北二十里。」一說「」也是意符,「」的初義可能是「威儀」、「儀仗」的「」,專指軍隊、士兵的威儀,故從「」(象古兵器)。另一方面,古人可能認為莊重肅穆的威儀能夠流露美善、正義之德,故從「」(不直接指動物,而引申指美善之事或物)。故「」的本義是威儀淑善、清正,引申為正義之德。後世言「義軍」、「義師」、「起義」,大概亦由此而引申。
由於儒家的影響,「」後來與「」並稱為「仁義」。不過,由於「」中有「」(兵器)的成份,故「」、「」二者雖然都帶有道德意義的善,但「」偏於柔而「」偏於剛。近世出土的《郭店簡.五行》有「剛,義之方;矛(柔),仁之方」之語,可以為證。此外,《周易.坤.六二.文言》「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一語亦可作側證。「」字後來也被借作「意義」的「」,並成為今天「」字的另一個重要義項。
一說「」的本義是仁義、道義、正義。
甲骨文用作地名,《屯南》2179:「才(在)義」。
金文表示儀容舉止,沇兒鐘:「淑于畏(威)義(儀)」,意謂威儀美盛。又表示善、美好,𦅫鎛:「肅肅義政」,指肅穆的善政。又表示適宜,文獻作「」,訓匜:「我義(宜)鞭女(汝)千……今大赦女(汝),鞭女(汝)五百。」意謂我應該鞭打你一千次……如今大赦你,只鞭打你五百次。
戰國竹簡表示儀容舉止,《上博竹書一.緇衣》簡15-16:「[慎尔(爾)出話],敬尔(爾)威義(儀)」,意指謹慎注意你的言語,恭敬小心你的威儀。又表示一種合乎正道、正義的德行,《郭店簡.老子丙》簡3:「古(故)大道發(廢),安(焉)又(有)仁義。」《郭店簡.五行》簡31:「智(知)而安之,仁也。安而行之,義也。行而敬之,豊(禮)也。」《郭店簡.語叢四》簡8:「者(諸)侯之門,義士之所廌(存)。」《上博竹書七.武王踐阼》簡4:「谷(欲)勝義則兇」,意謂私欲勝過正義則凶險。又通假為「」,《新蔡簡》乙三簡32:「義(犧)生(牲)、璧玉」。又用作人名,《清華簡一.楚居》簡6:「酓(熊)義(儀)」,「酓義」即《史記.楚世家》的「熊儀」。
」字甲骨文會宰殺犧牲以獻祭之意。
」字甲骨文從「」從◎,金文從「」從◎,疑◎象截去頭的豬形,全字會宰殺犧牲以獻祭之意。
甲骨文從「」從◎,「」是一種長柄及有鋸齒的戈形兵器,◎疑象截去頭的豬,兩小點表示宰割的碎片,全字是宰殺犧牲以獻祭之義(秦建文)。金文從「」,秦建文認為字形象既宰豬又宰羊,姑備一說。按「」應是「」的聲符。此說的疑點在於宰殺犧牲應該用刀而非用戈。
甲骨文用作地名,金文用作人名,直至戰國的詛楚文,才出現犧牲一詞,「」是「」的初文,詛楚文:「圭玉羲(犧)牲」。圭玉和犧牲皆是祭品,故相提並論。《說文》:「犧,宗廟之牲也。从牛羲聲。賈侍中說:此非古字。」《說文》:「羲,气也。从兮,義聲。」
「伏羲」是古帝名,傳說中的三皇之一。他創造了八卦和書契,教導人民狩獵、捕魚和放牧,又將祭祀用的犧牲、牲畜拿來烹調,以供庖廚,所以「伏羲」又稱「庖犧」。相傳「伏羲」、「女媧」都是人類的始祖,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