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刖 |
|
UTF-8 | E5 88 96 |
---|---|
大五碼 | A647 |
倉頡碼 | 月中弓 |
Matthews | 7697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0327;(二版)357 |
康熙字典 | 65 |
Unicode | U+5216 | |
---|---|---|
GB2312 | 7530 | |
四角號碼 | 7220.0 | |
頻序 A/B | 5401 | 5422 |
頻次 A/B | 7 | -- |
普通話 | yu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刖 | 絕也。从刀,月聲。〔魚厥切〕 (92 / 86) | 刀 | 𠛧 |
《廣韻》 | 頁碼 | 反切 | 註解 |
---|---|---|---|
刖 | 477 | 魚厥 | |
刖 | 481 | 五忽 | |
刖 | 490 | 五刮 |
中 古 音 |
聲母 | 清濁 | 部位 | 聲調 | 韻攝 | 韻目 | 開合 | 等第 |
---|---|---|---|---|---|---|---|---|
疑 | 次濁 | 牙 | 入 | 山 | 元/月 | 合 | 三 | |
疑 | 次濁 | 牙 | 入 | 臻 | 魂/沒 | 合 | 一 | |
疑 | 次濁 | 牙 | 入 | 山 | 刪/鎋 | 合 | 二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骨文從「尢」(跛腳人形)從「我」(鋸形),或從「又」,象用鋸或以手持鋸斷去人的一足之形。(胡厚宣、季旭昇)本義是砍掉腳的酷刑,即刖刑。 68 字 詳解: 甲骨文從「尢」(跛腳人形)從「我」(鋸形),或從「又」,象用鋸或以手持鋸斷去人的一足之形。(胡厚宣、季旭昇)本義是砍掉腳的酷刑,即刖刑。如《合集》1042:「其㞢(又)刖百人。」 戰國文字改為從「刀」,「月」聲的形聲字,小篆同。《說文》:「刖,絕也。从刀,月聲。」又作「跀」,許慎以為是斷足之刑的本字。《說文》:「跀,斷足也。从足,月聲。」故段玉裁注:「刖足則為跀。」 「刖」表示本義的例子如《左傳.莊公十六年》:「九月,殺公子閼,刖強鉏。」杜預注:「斷足曰刖。」《韓非子.和氏》:「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 「刖」引申表示割斷、斷絕。《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9「廉而毋刖」,意謂行事正直而不傷人。又如《焦氏易林.艮》:「需、根刖殘樹,花葉落去。」 326 字 相關漢字: 尢,我,又,刀,月,跀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刖」字下錄有4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刖足適屨, 刖趾適屨, 刖趾適履 | (3/3)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劓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v. | punishment of cutting off the feet of the criminal |
瀏覽次數: 6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