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x-06 (主部件) 共 3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3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甲骨文從「」從火,象一人張口向上,並置身於火上之形,當與《說文》「」同字,會焚火土十山人牲以求雨,表示乾旱。
姚孝遂認為「」讀作「」,表示災咎。徐中舒認為「」象兩臂交縛之人形,為獻祭之人牲,「」象焚人牲求雨,可作參考。卜辭「」、「」同義,表示乾旱。
甲骨從「」從火之形,作為部件,隸變後按聲分作二形,一為入真韻的字,隸作「」,如謹、瑾、僅等;二為入元韻的字,隸作「」,如嘆、歎、難等。真、元相近,故音得相轉。(參唐蘭、徐中舒)
早期金文上承甲骨文,從「」從火,下部之「」後來訛寫為「」,或作「」,為小篆「」字所本。春秋晚期以後金文不從「」而從黃,與《說文》古文同。
金文「」表示美玉,為「」之初文。頌鼎:「反入堇(瑾)章(璋)。」衛盉:「取堇(瑾)章(璋)于裘衛」。金文又用作「」,表示朝見;「」,表示勤勞;「」,表示謹慎;又用為國名、人名等。以上「」、「」、「」、「」皆從「」聲,上古文字有限,故其初以「」表示,後來才加注義符分化出各字。
《說文》:「堇,黏土也。从土,从黃省。凡堇之屬皆从堇。𡐳、䒺皆古文堇。」
甲骨文疑表示焚燒生人,以祈求下雨,本義是乾旱。
甲骨文從「」,「」聲,疑表示焚燒人牲(作為祭品的生人),以祈求下雨,本義是乾旱。《說文》:「𤑆(熯),乾皃。从火,漢省聲。《詩》曰:『我孔熯矣。』」段玉裁注:「此與〈日部〉『暵』同音同義,从『火』猶从『日』也。《易.說卦》傳,王肅、王弼本作『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湖湘間稱以火烝物,久烝而不即去者為熯,音轉為呼干反。則物久烝則水气乾,故引申自有乾義耳。」
」表示乾旱,見於傳世及出土文獻,《周易.說卦》:「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意謂震動萬物的,莫過於雷;使萬物彎曲的,莫過於風;使萬物乾旱的,莫過於火;取悅萬物的,最過於恩澤;滋潤萬物的,莫過於水。
甲骨文表示天旱,《合集》10186:「西土亡(無)熯」,意謂西方的土地沒有乾旱。又直接用「」來表示「」,《合集》10168:「帝其降(熯)」,意謂上帝降下旱災。
」與「」同音同義。古時「旱田」本作「暵田」或「熯田」,即是陸田,適宜種植麥類穀物;與「旱田」對舉的是「水田」,適宜種植水稻。《三國志.魏志.司馬芝傳》記載司馬芝在曹魏明帝作大司農時上奏云:「夫農民之事田,自正月耕種,耘鋤條桑,耕熯種麥,穫刈築場,十月乃畢。」意謂農民從事耕作,從正月起耕種,除草鬆土,採摘桑葉,在旱田上種麥,收割莊稼,築造場地,十月才完成。由於陸田、旱田的地力、土質與水田有別,故三國時吳國曾經不徵收旱田的賦稅,《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五年吏民田家莂》:「旱田不收錢」(參孟彦弘)。
金文多用作國名、地名。或釋讀為「」。「」、「」是一個字的不同隸定。參見「」。
甲骨文從「」,「」聲,與《說文》籀文形近,或不從「」而從「」或「」,「」是鼓的初文,「」、「」、「」皆象人形,可以通用。全字會一人在鼓旁守候之意,以便擊鼓報告艱險之事(參郭沫若、唐蘭)。
甲骨文從「」,「」聲,與《說文》籀文形近,或不從「」而從「」或「」,「」是鼓的初文,「」、「」、「」皆象人形,可以通用。全字會一人在鼓旁守候之意,以便擊鼓報告艱險之事(參郭沫若、唐蘭)。
金文於「」下加從「」為飾筆,遂變為從「」;「」又訛變為「」,或於「」下加從「」形,與「」字形近。「」可作為「」的聲符。
甲金文表示艱難、災難,《合集》24161:「今日亡(無)來囏(艱)」,毛公鼎:「余小子圂湛于囏(艱)」,表示陷於艱難之境。
小篆改從「」為聲符,《說文》:「艱,土難治也。从堇,艮聲。囏,籒文艱从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