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
堇」甲骨文從

從火,象一人張口向上,並置身於火上之形,當與《說文》「
熯」同字,會焚火土十山人牲以求雨,表示乾旱。
62 字
詳解: 姚孝遂認為

讀作「
艱」,表示災咎。徐中舒認為

象兩臂交縛之人形,為獻祭之人牲,「
堇」象焚人牲求雨,可作參考。卜辭「
熯」、

同義,表示乾旱。
甲骨從

從火之形,作為部件,隸變後按聲分作二形,一為入真韻的字,隸作「
堇」,如謹、瑾、僅等;二為入元韻的字,隸作

,如嘆、歎、難等。真、元相近,故音得相轉。(參唐蘭、徐中舒)
早期金文上承甲骨文,從

從火,下部之「
火」後來訛寫為「
^」,或作「
土」,為小篆「
堇」字所本。春秋晚期以後金文不從

而從黃,與《說文》古文同。
金文「
堇」表示美玉,為「
瑾」之初文。頌鼎:「反入堇(瑾)章(璋)。」衛盉:「取堇(瑾)章(璋)于裘衛」。金文又用作「
覲」,表示朝見;「
勤」,表示勤勞;「
謹」,表示謹慎;又用為國名、人名等。以上「
瑾」、「
覲」、「
勤」、「
謹」皆從「
堇」聲,上古文字有限,故其初以「
堇」表示,後來才加注義符分化出各字。
《說文》:「堇,黏土也。从土,从黃省。凡堇之屬皆从堇。𡐳、䒺皆古文堇。」
449 字
相關漢字: 熯,
艱,
火,
^,
土,
瑾,
覲,
勤,
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