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從「
日」從傾斜的「
大」,表示中午已過,太陽偏西,映照出來的人影傾斜。本義是太陽偏西、日昃之時,孔穎達認為相當於未時,大約在下午二時左右。
68 字
詳解: 從「
日」從傾斜的「
大」,表示中午已過,太陽偏西,映照出來的人影傾斜。本義是太陽偏西、日昃之時,孔穎達認為相當於未時,大約在下午二時左右。後來「
大」被改為形近的「
夨」,「
昃」字就由表意字轉化為從「
日」,「
夨」聲的形聲字(裘錫圭)。三體石經改從「
仄」聲。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太陽偏西的一段時間,《合集》20421:「昃雨自北」,表示太陽偏西時自北邊下雨。又用作人名。
金文用作人名,滕侯昃戈:「滕侯昃之造㦴(戟)。」
戰國竹簡借「
則」字來表示「
昃」,用作時間詞,《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簡233:「清旦、食時、日則(昃)、莫(暮)、夕。」《儀禮.既夕禮》:「日側」,鄭玄注:「謂將過中之時」,賈公彥疏:「《尚書.無逸》云文王『至於日中昃』,昃即側也。」《說文》:「側,旁也。」
「
昃」又通假為「
側」,《郭店簡.語叢四》簡12-13:「賢人不在昃(側),是胃(謂)迷惑。」
「
昃」小篆作「
𣅦」,《說文》:「𣅦,日在西方時,側也。從日,仄聲。《易》曰:『日𣅛之離』。」徐鉉曰:「今俗別作𣅳,非是。」自甲骨文觀之,「
𣅳」應是「
𣅦」的古寫。段玉裁注:「𣅦,隸變作昃。」傳世本《周易.離》作「日昃之離」。
501 字
相關漢字: 日,
大,
夨,
仄,
則,
側,
𣅦,
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