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朓 |
|
|
小篆 | 金文 | (部件樹) | 甲骨 | (部件樹) | 簡帛文字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朓 | 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从月,兆聲。〔土了切〕 (141 / 138) | 月 |
《廣韻》 | 頁碼 | 反切 | 註解 | 中 古 音 |
聲母 | 清濁 | 部位 | 聲調 | 韻攝 | 韻目 | 開合 | 等第 |
---|---|---|---|---|---|---|---|---|---|---|---|---|
朓 | 296 | 土了 |
![]() |
透 | 次清 | 舌 | 上 | 效 | 蕭/篠 | 開 | 四 | |
朓 | 415 | 丑召 |
![]() |
徹 | 次清 | 舌 | 去 | 效 | 宵/笑 | 開 | 三 |
形義通解 |
---|
略說: 「朓」表示農曆月底的時候,月亮在西方出現。 21 字 詳解: 「朓」從「月」,「兆」聲,古稱在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月亮在西方出現。《說文》:「朓,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从月,兆聲。」 「朓」與「朒」相對,「朒」指農曆每月初一這一天,月亮在東方出現的情景。 「晦」指農曆每月最後一天,「朔」指農曆每月初一,這兩天都是日、月交會之時。將到或接近「晦日」,月會在日的前面(即日出時,月在東方出現)。到了「朔日」,月會在日的後面(即日出時,月在西方出現)。 所以有兩種天文現象: 一、「晦日」(農曆每月月底),日初出時,月亮在東方出現。 二、「朔日」(農曆每月初一),日初出時,月亮在西方出現。 「朓」、「朒」正是與此相反的天文現象: 一、「朓」:如果在「晦日」(月底),日出時,月亮在西方出現,便稱為「朓」。因為這是「朔日」(初一)的天象,但未到初一便先有此象,是越過了月底應有的天象,故「朓」有跳過的意思(參孔廣居)。 二、「朒」:如果在「朔日」(初一),日出時,月亮在東方出現,便稱為「朒」。 孔廣居《說文疑疑》:「晦、朔之日,乃月與日會之時。未至此時,月在日前;既過此時,月在日後。故晦或有日將出而東方見月之時,朔或有日初入而西方見月之時。晦而月現西方謂之朓者,未朔而先見朔之象也。故曰跳也。」 「朓」後來又指快速行走之貌,《廣雅》:「朓,疾皃。」 「朓」與「脁」本有別,因音同形近而混,參見「脁」。 568 字 相關漢字: 月,兆,朒,晦,朔,脁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 | 周 | ||||
李 | 何p179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朓」的異讀字 | |
![]() |
黃p25 | 周p138 | ||||
李 | 何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農曆月底月亮在西方出現;《廣雅·釋詁》:「朓,疾也。」 | |
![]() |
黃 | 周p138 | ||||
李 | 何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朓」的異讀字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朓」字下錄有1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adj. | rapid |
n. | moon appearing in the west sky towards the end of the lunar month |
瀏覽次數: 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