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止 (主部件) 共 40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前 | 金文「履」字所從的「舟」形也象鞋子,參見「履」字。楚王熊元簠「前」字訛變為從「月」。 金文表示先前,師𩛥鼎:「前王」,「前王」即先王。「前文人」即先世有文德(即明德)的人,是頌揚先祖之辭。㝬簋:「其格前文人」,表示把先世有文德的祖先招來。張世超等認為表示時間的前是從表示方位的前引申而來,而方位詞「前」是由動詞即前進之「前」引申而來。 戰國竹簡表示前後之「前」,《郭店楚簡.老子甲》簡3:「聖人之才(在)民前也,以身後之。」《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43:「慎前慮後」。 《說文》:「歬(前),不行而進謂之歬。从止在舟上。」何琳儀依從《說文》對「歬」字的解釋,認為「歬」字象止在舟上,表示人站在船上,會舟船前行之意。 小篆「歬」字形來源於金文「歬」,是前進的本字。而小篆「𣦃」(𠝣)即後世的「前」,「前」本來表示剪斷,是「剪」的本字。因為「歬」字後來被廢棄,前進這個意思直接用「前」字來表示,所以又加刀旁造「剪」字來表示「前」本來的意思。 | ||||||||||||||
奔 |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跑步,引申表示為君主奔忙、操勞,效卣:「效不敢不萬年夙夜奔走揚公休。」表示效不敢不萬年早晚為公奔馳,稱揚公的蔭庇。《詩.周頌.清廟》:「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表示頌揚文王在天的意旨,敏速地為宗廟祭祀奔走。《尚書.酒誥》:「奔走事厥考厥長」。 又表示出走,中山王鼎:「奔走不聽命」,表示司馬賈不聽這個命令而出走(杜迺松)。 戰國竹簡也用作本義,《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152:「在外者奔亡。」表示在外的人逃跑、流亡。 | ||||||||||||||
是 | 金文用作指示代詞,表示此、這,《廣雅.釋言》:「是,此也。」虢季子白盤:「王賜乘馬,是用左(佐)王。」意謂周王賞賜四匹馬,這是用來輔助天子的。陳公子叔邍父甗:「子子孫孫是尚(常)」,表示子孫以此為常、為法。毛公鼎:「迺唯是喪我或(國)」,指這便喪失我的國家。殳季良父壺:「其萬年霝(令)冬(終)難老,子子孫孫是永寶。」「是」乃前置賓語,意指萬年善終而不老,子孫永遠珍重此壺。又用作結構助詞,使賓語前置,邾公華鐘:「邾邦是保」,表示保衛邾國。秦公簋:「邁(萬)民是敕」,指治理萬民。 春秋玉石文字通假為「氏」,表示族氏,侯馬盟書:「麻夷非(彼)是(氏)」,相當於「昧雉彼視」(《公羊傳.襄公二十七年》),意謂夷滅彼之族氏(朱德熙、裘錫圭)。 戰國竹簡也通假為「氏」,《上博竹書一.容成氏》簡1:「倉頡是(氏)、軒轅是(氏)、神戎(農)是(氏)」。 至於「繫詞」意義的「是」,最早出現於戰國的《孟子.告子上》:「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趙岐注:「鈞,同也。」意謂公都子問道:「同樣是人,有些是君子,有些是小人,甚麼緣故?」(楊伯峻)。東漢漸多見,如《論衡.死偽》:「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佛經傳入以後,才全面流行。 | ||||||||||||||
癹 |
| 今天中國農郊地區仍保留着打草的習慣,農民常常在入冬前收割草料,為牲畜儲備糧食。陳英傑則認為「癹」字反映了除草踩秧的耕作方法,他指出至今四川農村的農民春天下水田「薅秧子」,稻秧成行,人捲褲腿赤腳在行間,即拄着棍,用腳將行間的雜草刮到兩邊(即稻秧的根部),這樣,既除了草,又壅了禾本(培土)。湖南華容縣有一句諺語:「腳腳捅到底,擔穀六斗米」,意指用腳給禾苗除草鬆土時,要用力踩進泥裏,這樣能使禾苗長勢好,將來可獲豐收,這叫做「擂禾」、「踩秧」、「挪田」等。 金文「癹」亦從「𣥠」從「攴」,「攴」字一般從「卜」從「又」,象手形的「又」訛變為形近的「屮」或「山」形(見發孫虜鼎、發孫虜鼎)。「癹」後作為「發」字的聲符,六國官印「發弩」之「發」通常假借「癹」字來表示(裘錫圭)。「癹」和「發」字所從的「癹」最初皆不從「殳」,而從「攴」。從「殳」是後來的寫法。而楷書上所從之「癶」亦即二止(「𣥠」)線條化而成。 甲金文用作人名,《合集》18239:「王乎(呼)癹」,意謂商王召喚癹。攻吳王姑發諸樊之弟劍:「工(攻)吳王姑癹(發)者(諸)反(樊)之弟」,指吳王姑發諸樊的弟弟。 金文又用作國族名或姓氏,文獻作「發」,發孫虜鼎:「癹(發)孫虜擇余吉金,自乍(作)飤鼑(鼎),永保用之。」「癹孫虜」是人名,全句意謂發孫虜選擇堅固的銅,鑄造了食用的鼎,永遠保用。《史記.封禪書》:「游水發根。」「游水」是縣名,「發」是姓,「根」是名。 戰國竹簡假借為「廢」,《上博竹書六.競公瘧》簡5:「外內不癹(廢)」,指裏外都沒有荒廢。 | |||||||||||||
耑 | 金文上部不從「之」,下部從「而」,字形與小篆相近。甲骨文用為方國名,金文用為「𦓚」,與「觶」同字(參王國維),是一種盛酒器,義楚觶:「義楚之祭耑(觶)」。又用作人名。 《說文》:「耑,物初生之題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凡耑之屬皆从耑。」段玉裁注:「古發端字作此,今則端行而耑廢。」 「耑」是「端」的初文,戰國楚簡讀作「端」,《郭店楚簡.語叢一》簡98:「喪,仁之耑(端)也。」又通假為「短」,《郭店楚簡.老子甲》簡16:「長耑(短)之相型(形)也。」 「耑」之「開端」義後來被「端」取代,今日則多用於書信上,作為「專」的另一種寫法,如信末的「耑此」。 | ||||||||||||||
韋 | 李孝定認為自守城者言之,多腳繞城有保衛之意,則「韋」是守衛、護衛的「衛」字初文,自攻城者言之,則「韋」是「圍」的初文。「韋」字後借來表示皮韋、皮革,造「圍」字以表示包圍之本義。《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40正:「韋(圍)城」正寫作「韋」,可以為證。 甲骨文用作地名和人名,金文用作人名外,還表示皮韋、皮革。匍鴨盉:「麀𠦪韋」,表示有花紋的母鹿熟皮。《正字通》:「韋,柔皮。熟曰韋,生曰革。」 《說文》:「韋,相背也。从舛囗聲。獸皮之韋,可以束枉戾相韋背,故借以爲皮韋。凡韋之屬皆从韋。𣍄,古文韋。」 | ||||||||||||||
夏 |
| 「夏」字於甲骨卜辭中用作貞人名。金文字形多變。首先,商代金文與甲骨文同,上從日下從頁,用作人名。西周晚期從日從頁從女,「頁」象人形而突出頭部,女乃「止」的訛變,金文人形下部常有添加「止」,象腳趾之形。而「日」形又有省去中間一點,呈一圓形,隸定後訛作「口」。春秋早期秦公簋、秦公鐘「夏」字省去日形,加左右「爪」形,隸作「𦥑」,象兩手。春秋晚期「頁」下的「止」形移至「日」形或「口」之下,以使字形左右平衡,從足從頁,與戰國璽印及《汗簡》古文相同。《說文》古文作「𠍺」,與戰國燕系璽印文字字形近,足字上部從人從一從目,應是「頁」的訛變。參見「頁」。 「夏」是朝代名,夏代文明影響中國深遠,於是相沿為中國人的代稱。《說文》:「夏,中國之人也。从夊从頁从𦥑。𦥑,兩手;夊,兩足也。」小篆「夏」省去日形,從頁從夊從𦥑,夊是「止」之訛變,與金文中秦國文字字形相同。學者或據秦公簋字形以為象舞者手容及足容,與「雩」同字(戴君仁);此乃據「夏」的省形立說,不盡可信。(參湯餘惠) 金文用為人名,又表示華夏,指中原國家、中原之人。秦公簋:「虩事蠻夏」。《書.堯典》:「蠻夷猾夏」孔傳:「夏,華夏。」又表示中原地區之音樂,典藉作「雅」,甚六鐘:「台(以)夏台(以)南,仲鳴媞好。」鐘銘「夏」指中原之樂,「南」則指南國之樂。《詩.小雅.鼓鐘》:「以雅以南,以籥不僭。」「夏」即是「雅」,在此指周樂。又是古水名,噩君啟舟節:「逾夏」,指經過夏水。《楚辭.九章.哀郢》:「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王逸注:「江、夏,水名也。」據說冬天枯涸夏天流動,所以名為夏水。此外還用作朝代名、楚曆月名、地名等。 一說「夏」最初為中原古部落名,沿用為中國人的稱呼,也泛指中國;故黃河和長江流域的民族稱為「諸夏」,以別於四方「蠻」、「夷」、「戎」、「狄」。徐灝:「夏時夷、狄始入中國,因謂中國人為夏人,沿舊稱也。」(參漢語大字典) 又「夏」字在馬王堆帛書中有借作「憂」,表示憂慮。《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不利於國,且我夏(憂)之。」參見「憂」。 | |||||||||||||
涉 | 早期金文中,效尊字形從「水」,二「止」同在水的一邊,與其他字形有異,故有學者疑此字非「涉」字(參張世超等)。 甲骨文表示渡河,《廣雅.釋詁》:「涉,渡也。」《詩.載馳》:「大夫跋涉」,毛亨傳:「水行曰涉」。金文也表示過河,散氏盤:「自瀗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封。」意思是說自瀗河過渡,往南,到達大沽,在此樹立封土以為界(參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又表示進入,格伯簋:「涉東門」,即入東門之意(參楊樹達)。 | ||||||||||||||
袁 | 「遠」是「袁」的後起字,加「彳」或「辵」造「遠」字,表示遙遠之意。卜辭辭例所見,「袁」除用作人名外,還表示遠方,與「邇」對言。 「袁」字後來加圓圈「◎」,「◎」是「圓」的初文(于省吾、陳漢平),作為聲符,參「圓」。作為甲文部件,◎有置於衣上,而多置於衣中,參「遠」字甲骨文。按「袁」、「睘」古形音極近,應是一字之異體(參郭沫若),「睘」字未見甲骨文,而「袁」字甲骨最初只從「衣」從「又」,而「衣」、「又」是「睘」、「袁」兩字的主要部件,可視為「袁」、「睘」的初文。後來「睘」上加「目」,以標示人首所在,而「袁」上加「止」,以表示遠行。雖然兩字已分化,但作為古文字偏旁,仍有「袁」、「睘」不分的情況。「袁」、「睘」之圓圈「◎」多置於「衣」字中間,除了象玉環,還是聲符。參「睘」、「環」。 金文只見「遠」而未見「袁」字,此外,「袁」亦用作部件,多從「止」從「衣」從◎,參「遠」、「㝨」。 | ||||||||||||||
旋 | 甲骨文「止」或改從「正」,「正」有遠行之義,其構形之義與從「止」同。《說文》:「旋,周旋,旌旗之指麾也。从㫃从疋。疋,足也。」徐鍇《繫傳》:「人足隨旌旗也。」徐中舒、劉興隆釋字象人於旌旗下周旋之意。另,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旗有所鄉,必運轉其杠,是曰周旋」,馬如森亦認為字象人持旗行走以周旋。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旌旗可以齊眾,執以指麾,令士卒望而前却,非運轉其杠之謂也。」按「旋」似沒有人持旗運轉之義,段注似不可從。 甲骨文「旋」字用作人名,《合集》13764:「旋亡(無)疾。」另《合集》21842:「余丙示旋于正(征)」,卜辭辭殘,詞義不明,李孝定、徐中舒認為「旋」當解作「還」,可備一說。 金文麥方尊有「旋走」一詞,意義與奔走相近。顏師古《漢書.董仲舒傳》注:「旋,速也。」 秦簡「旋」通假作「繯」,指相連的繩結。《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經死》簡64至65:「以枲索大如大指,旋(繯)通繫頸,旋(繯)終在項。」全句指用好像拇指般粗的麻繩做成繩結,把繩結束在頸項上,繩結繫束處放到頸項後面。 傳世文獻中「旋」由轉動引申有返回的意思。《廣雅.釋詁四》:「旋,還也。」《詩.小雅.黃鳥》:「言旋言歸,復我邦族。」朱熹注:「旋,回;復,反也。」又從返回引申有圓形的意思,《莊子.達生》:「工倕旋而蓋規矩,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成玄英疏:「旋,規也。規,圓也。」全句指工倕用手畫圓而技巧超越了以規矩等工具畫出來的圓,是手指與物象合而為一,而不用心思去思考。 由於「旋」指圓形,因此用來懸掛大鐘的圓環也稱為「旋」,《周禮.考工記.鳧氏》:「鍾縣謂之旋。」孫詒讓《正義》引王引之:「鍾縣者,縣鍾之環也。環形旋轉,故謂之旋。旋、環古同聲。」 此外,音樂的曲調回環曲折,故又可稱為「旋律」。成語「凱旋而歸」,指戰爭獲勝,軍隊奏着得勝樂曲歸來,後泛指獲勝歸來,這裏的「旋」即指樂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