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甲骨文從「 衣」從「 又」,象手持衣物。裘錫圭則認為象用手穿着衣服,是「 擐」的初文。現多用姓氏。
46 字
詳解: 甲骨文從「 衣」從「 又」,象手持衣物。裘錫圭則認為象用手穿着衣服,是「 擐」的初文。甲骨文「 袁」作為「 毓」的部件,象手持襁褓接初生嬰兒,參見「 毓」。部分甲骨文上部從「 止」,裘錫圭指出是「 又」(手形)的訛變。
「 遠」是「 袁」的後起字,加「 彳」或「 辵」造「 遠」字,表示遙遠之意。卜辭辭例所見,「 袁」除用作人名外,還表示遠方,與「 邇」對言。
「 袁」字後來加圓圈「 ◎」,「 ◎」是「 圓」的初文(于省吾、陳漢平),作為聲符,參「 圓」。作為甲文部件,◎有置於衣上,而多置於衣中,參「 遠」字甲骨文。按「 袁」、「 睘」古形音極近,應是一字之異體(參郭沫若),「 睘」字未見甲骨文,而「 袁」字甲骨最初只從「 衣」從「 又」,而「 衣」、「 又」是「 睘」、「 袁」兩字的主要部件,可視為「 袁」、「 睘」的初文。後來「 睘」上加「 目」,以標示人首所在,而「 袁」上加「 止」,以表示遠行。雖然兩字已分化,但作為古文字偏旁,仍有「 袁」、「 睘」不分的情況。「 袁」、「 睘」之圓圈「 ◎」多置於「 衣」字中間,除了象玉環,還是聲符。參「 睘」、「 環」。
金文只見「 遠」而未見「 袁」字,此外,「 袁」亦用作部件,多從「 止」從「 衣」從◎,參「 遠」、「 㝨」。 496 字 相關漢字: 衣, 又, 擐, 毓, 止, 遠, 彳, 辵, 邇, ◎, 圓, 睘, 目, 環, 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