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廌 (主部件) 共 3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3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甲金文象一種野獸,是傳說中一種能辨別是非對錯的神獸,對相爭訟不正直的一方,會用角觸而去之。
甲金文象一種野獸,是傳說中一種能辨別是非對錯的神獸,對相爭訟不正直的一方,會用角觸而去之。《說文》:「𢊁(廌),解廌獸也。似山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象形从豸省。凡廌之屬皆从廌。」從廌字又引生了「」,即古代的「」字。參見「」。
」的公正形像可謂影響深遠,如後世有「獬豸冠」的說法,以指執法者的冠帽;又清代都御史官服上的補子即繡以獬豸,象徵其專司辨別忠奸。
」甲骨文用作獸名(《合集》30182:「……廌……禽(擒)」)金文用作族氏名。
戰國竹簡「」可視為「」之簡省,通假為「」,表示存在、存留、生存,《上博竹書一.緇衣》簡5:「古(故)心以體廌(薦─存),君以[民]亡。」意謂心因為身體而存在(或廢棄),國君因為人民而滅亡(或存在)。《上博竹書四.曹沫之陳》簡42:「父兄不廌(薦─存)」。《上博竹書七.凡物流形甲本》簡16+26:「邦家之危安廌(薦─存)忘(亡)」。《郭店簡.語叢四》簡8-9:「者(諸)侯之門,義士之所廌(薦─存)」。
甲金文從「」從「」。金文或從「」從「」,「」是神獸,「」、「」象神獸身上的花紋,本義是廌身的花紋。由美麗的花紋引申出美善、喜慶之義(魏宜輝)。
甲金文從「」從「」。金文或不從「」而從「」,象神獸身上漂亮的花紋,因而引申出美善、福、吉祥之義。小篆從「鹿」從「」,「鹿」是「」的訛變,廌的尾巴訛變為「」,古人在吉祥的典禮中用鹿皮作為禮物,以表達美好的心願,因此有慶賀、喜慶之義。《說文》:「慶,行賀人也。从心从夊,吉禮以鹿皮爲贄,故从鹿省。」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24474:「才(在)慶」。
金文表示福慶、吉慶,蔡侯申鐘:「定均庶邦,休有成慶。」意謂安定協和眾多國家,稱美功績和福德。又用作人名。
戰國竹簡表示喜慶,《郭店簡.緇衣》簡13:「一人又(有)慶,萬民賴之。」意謂君王一人有美德,千千萬萬的民眾都會因他而受益(劉釗)。《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42正:「先辱而後又(有)慶。」《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簡60:「先辱後慶」。又通假為「」,《曾侯乙墓竹簡》簡62:「慶(卿)事(士)」,「卿士」負責管理王朝的政事,後泛指官吏。《新蔡楚簡》甲三簡65:「休有成慶」。
甲骨文「」會用絲繩束縛動物之意。本義是綁起野獸,引申為束縛、綁繫。
甲骨文「」字從「」從「」從「」,「」象絲線或繩索綁繫打結之形。「」是古代的一種似山牛的動物。全字會用絲繩束縛動物之意。本義是束縛、綁繫。賈誼〈弔屈原賦〉:「騏驥可係而羈兮,豈云異夫犬羊?」意謂駿馬可以綁繫而束縛起來,怎能說與狗、羊不同?
戰國文字從「」從「」從「」,象用網罩和繩索等綁繫馬匹,所以《說文》認為「」的本義是馬絡頭。「馬絡頭」又稱「馬籠頭」、「籠頭」、「絡頭」,是套在馬、驢等牲畜頭上,以便控禦牲畜的器具。杜甫〈高都護驄馬行〉:「青絲絡頭為君老,何由卻出橫門道。」小篆從「」從「𩡧」從「」,「」即是獸皮,因為馬絡頭多是皮革做的。「𩡧」象馬腿被絆住,表示「」是用來控制馬匹行走止息的工具。因為小篆把馬腿絆住(即用「」圈住馬足)的「𩡧」字不便於書寫,所以隸定後便把圈住馬足的筆畫省去,直接寫作從「」。《說文》:「𦌭,馬絡頭也。从网从𩡧。𩡧,馬絆也。羈,𦌭或从革。」段玉裁注:「既絆其足,又网其頭。」徐灝《說文段注箋》:「縶絆之義,從馬而囗其足。隸不便於書而變為馽;羈則省而為馬也。蓋既絡其頭,亦不必更囗其足矣。」
」和「」都指馬籠頭,不過「」包括馬銜(即馬嚼子),「」不包括。所以「」的約束義較富於強制性,「」只是受牽制,「」則用暴力使對方遵從(參王鳳陽)。
」表示束縛、綁繫。「」是綁馬的,「」是綁牛的,所以「羈縻」表示繫聯、束縛、控制、籠絡等。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馬絡其頭,牛穿其鼻,皆所以繫引之也。馬之絡頭革為羈,牛之穿鼻繩為縻,連言則為羈縻,故引申有維縶義。」
古代的「羈縻」是一種懷柔政策。唐朝將州縣制擴展至邊疆各族首領所轄領地,名義上建立州或縣,實際上實行間接統治,只是略加約束,所以稱為「羈縻州縣」。「羈縻」即有籠絡約束之意。
」是馬絡頭,「」、「」是馬繮繩,「羈絏」表示駕馭馬匹,引申為跟從服侍。《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臣負羈絏,從君巡於天下」。「羈靮」也可表示駕馭,還表示束縛。陸龜蒙〈奉詶襲羙先輩初夏見寄次韻〉:「閒心放羈靮,醉脚從欹傾。」意謂閒適的心情免去束縛,醉翁的腳步歪斜傾側。
約束、綁繫於某處,即引申為停留、旅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伸之爲羈旅。」相對於「」,「」是長時間的居留,而「」是短時間的居留(裘錫圭)。《周禮.地官.遺人》:「郊里之委積以待賓客,野鄙之委積以待羈旅。」鄭玄注:「羈旅,過行寄止者。」 意謂郊里的餘糧用來招待(暫住的)賓客,村野的餘糧用來招待(久留的)旅客。《聊齋志異.葛巾》:「妾處耳目多,不可久羈」,「不可久羈」即不宜久留。
」又是古代女孩的一種髮髻,頭頂一縱一橫,又稱「午達」。《禮記.內則》:「翦髮為鬌,男角女羈。」 鄭玄注:「午達曰羈。」 孔穎達疏:「一從一橫曰午。今女翦髮,留其頂上縱橫各一,相交通達,故云午達。」古代男孩子的髮髻稱「」(頭頂兩側束髮為髻,形如牛角),清代黃生《義府.男角女羈》:「男則橫分兩髻如角,故曰『角』;女則兩髻一前一後如馬首,故曰『羈』。」「羈角」、「羈貫」(又作「羈丱」,「」象兒童髮式的形狀)是古代兒童的髮式,後世泛指童年。
現在「」多表示束縛,如「不羈」指不受限制、拘束。《紅樓夢》第25回:「天不拘兮地不羈,心頭無喜亦無悲。」「羈心絆意」、「羈絆心意」表示牽掛、留戀。又表示停留,「羈押」表示拘押、拘留。
甲骨文表示祭祀用的犧牲(徐中舒、劉興隆、單育辰),《屯南》2499:「丙寅卜,五覊,卯叀(惠)羊,王受又(佑)。 」意謂丙寅這一天,用五個束縛起來的牲畜以及屠宰的羊來祭祀,商王受到保佑。
戰國陶文、漢印用作人名,《古陶文彙編》5.384:「史羈」。《漢印文字徵》7.21:「王羈」。秦簡通假為「」,表示請托、委托,《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簡188:「有事請殹(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意謂有事請示,必須用書面請示,不要口頭請示,也不要托人代為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