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11
(13)
單讀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5 83 89
大五碼 DCC2 
倉頡碼 人一口人 
Matthews 914 
漢語大字典 (一版)0207;(二版)245  
康熙字典 43 
Unicode U+50C9
GB2312  
四角號碼 8088.6 
頻序 A/B 5541  5019 
頻次 A/B
普通話 qin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5/23
(部件樹)
其他:
甲骨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字例: 8/8
其他
字例: 1/1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皆也。从亼从吅从从。《虞書》曰:僉曰伯夷。〔七廉切〕 (108 / 103)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226 七廉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次清 /
形義通解
 略說: 金文與篆文從「」,從二「」張口向上(形如二「」),本義為眾人同說,後引申為皆、都。
44 字

 詳解: 金文與篆文從「」,從二「」張口向上(形如二「」),會一呼眾應或眾口同應之意(參周鳳五),本義為眾人同說,後引申為皆、都。《說文》:「僉,皆也。从亼、从吅、从从。《虞書》曰:『僉曰伯夷。』」段玉裁注:「僉,皆也。《釋詁》曰:『僉咸胥皆也。』从亼,从吅,从从。吅,驚嘑也。从,相聽也……《虞書》曰:虞,當作唐。『僉曰伯夷。』」但從金文構形來看,「」字「」之下為兩個人,並非「从吅,从从」(參董蓮池)。同時,《說文》所引《尚書.堯典》「僉曰伯夷」一例,即取其眾應之意。許慎訓「」為「皆也」當為引伸義。

  金文「」見於春秋戰國之劍器,並只用作「」(即後來的「」字)。如戉王州句劍:「戉(越)王州句自乍(作)用僉。」由於劍器上的「」字為藝術體,難單從此字體作可靠的構形分析。不過,觀同期的非藝術體的「」,如吳季子之子逞劍及郾王職劍,其上作為「」字部件的「」,可清楚看到「」乃從亼(或說從𠓛)從二兄,或從甘。可見「」字原初部件當為「」、二「」,而「」當為後增部件。至於所增部件當辨識為「」,可由「」字藝術體得知(如曾侯乙戈)。另外,周鳳五認為「」當為後加聲符,甘、僉上古音同屬談部。

  古書用作引申義,如《三國志.蜀志.張裔傳》:「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意謂因此智者和愚人都忘卻自身的身份。
561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26 p8
僉謀,僉同,僉議,僉押,僉望,打僉
p332 p186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全部;眾人的代稱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4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成語彙輯
詢謀 (1/1) 詳細資料
詞類 英文意義
adj. all; unanimous
adv. all; together
n. flail; the whole
v. sign; transfer; assist
瀏覽次數: 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