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8
(12)
破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6 9B BE
大五碼 B4BF 
倉頡碼 金田日 
Matthews 6771 
漢語大字典 (一版)1521;(二版)1631  
康熙字典 431 
Unicode U+66FE
GB2312 5288 
四角號碼 8060.6 
頻序 A/B 635  442 
頻次 A/B 3744  2606 
普通話 cng  zng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12/312
(部件樹)
甲骨
字例: 3/3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字例: 7/7
其他
字例: 14/14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詞之舒也。从八从曰,𡆧聲。〔昨稜切〕 (28 / 22)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201 作滕
201 昨楞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全清 /
全濁 /
形義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一種蒸煮炊器,「」是「」的初文(朱芳圃、徐中舒、戴家祥)。後借來表示曾經。
43 字

 詳解:」象古代一種蒸煮器具,「其器下體承水,上體盛飯,中設一箅」(參朱芳圃),箅即蒸鍋中的竹屜。

  段玉裁曰︰「甑者蒸飯之器,底有七穿,必以竹席(按︰即箅)蔽之,米乃不漏」。甲骨文字形中的「」形即象甑之箅,此釋形合理,因為箅是甑的特徵,所以造「」字時便以此為代表。至於甲骨文字形上部的「」形則象蒸氣上騰之狀。另外,早期金文於甲骨文本字下加「」形,一說此「」形象蒸鍋,一說加「」為的是要把「」字從甲骨文之初形分化出來作為國名。金文中,後來「」形增飾筆作「」形。篆文除了訛「」作「」外,亦訛「」,而如今「」字形乃承篆文之形。

  「」字後來被假借為「曾是」或「曾經」的虛詞。許慎《說文》:「曾,詞之舒也。从八从曰,𡆧聲。」這一解釋所反映的,其實只是「」的假借義。如《詩經.大雅.蕩之什.蕩 》:「曾是莫聽,大命以傾」;或《論語.為政》:「曾是以為孝乎﹗」皆為用作虛詞的例子。

  由於「」字久借不還,後世乃增義符「」而作「」字以保存、傳達其初義。

  正因為曾象甑中之箅將器隔為兩重,故从「」之字多有重義(劉恆)。如「」(《說文》:「重屋也」)、「」(甑甗皆為兩器相疊)。《詩.周頌.維天之命》:「曾孫篤之」鄭玄箋:「曾猶重也。」《爾雅.釋親》:「祖之父曰曾祖王父。」(參楊樹達)
555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17 p73
曾經,不曾,未曾,也曾,曾幾何時
p303 p120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p16 p73
曾祖父,曾孫,曾子(=專名),曾參殺人
p303 p115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姓氏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成語彙輯
相識, 幾何時, 得未有, 參殺人, 經滄海… (5/27) 詳細資料
配搭點:
, ,
詞類 英文意義
adv. already; past
n. earthen rice steamer (arch.)
瀏覽次數: 2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