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甲骨文從二「
東」,後加從「
口」。「
東」象袋子,二「
東」象一對袋子之形。「
口」是增繁符號,本義是一雙、成對(丁山、林澐),引申為曹偶、同輩。
69 字
詳解: 甲骨文從二「
東」,後加從「
口」。「
東」象袋子,二「
東」象一對袋子之形。「
口」是增繁符號,本義是一雙、成對(丁山、林澐),引申為曹偶、同輩。古書中「
曹」有用作本義,表示偶數,《楚辭.招魂》:「分曹並進」,王逸注:「曹,偶。言分曹列偶,並進技巧。」表示分成兩組齊頭並進。
一說「
曹」是表示嘈雜、吵耳的「
嘈」的本字(戴侗、高鴻縉、王獻唐),故從「
口」為意符,可備一說。
金文在「
口」中間加一短橫為飾筆,訛變為「
甘」,至小篆「
甘」訛變為「
曰」。中山王方壺「
𣍘」字省去一「
東」形,後世楷書則簡省合併二「
東」形作「
曹」。古璽用作國名、姓氏,故加從「
邑」為意符。
甲骨文用作國名、地名。金文用作族氏名、人名。又用作古國名,周武王封弟曹叔振鐸於曹,今山東定陶附近(何琳儀)。又假借為「
遭」,《說文》:「遭,遇也。」中山王方壺:「適曹(遭)郾(燕)君子噲,不顧大義。」表示剛巧遭逢燕國君主子噲,不顧全道義。
漢帛書也假借為「
遭」,表示逢、遇,《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第204行:「舜雖賢,非適禺(遇)堯,不王也。湯、武雖賢,不當桀、紂,不王天下。三王者皆賢矣,不曹(遭)時不王。」表示舜、成湯、周武王都是賢人,然而,若不是遇到適合的時勢,不會成為君王。
《說文》:「𣍘(曹),獄之兩曹也,在廷東。从㯥,治事者。从曰。」徐鍇:「以言詞治獄也,故从曰。」段玉裁注:「曹,今俗所謂原吿、被吿也。曹猶類也。」「曹之引伸爲輩也、羣也。」
611 字
相關漢字: 東,
口,
嘈,
甘,
曰,
𣍘,
邑,
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