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翦 |
|
UTF-8 | E7 BF A6 |
---|---|
大五碼 | E6F9 |
倉頡碼 | 廿月弓一 |
Matthews | 876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3352;(二版)3573 |
康熙字典 | 886 |
Unicode | U+7FE6 | |
---|---|---|
GB2312 | 8469 | |
四角號碼 | 8012.7 | |
頻序 A/B | 4422 | 5422 |
頻次 A/B | 23 | -- |
普通話 | jin |
小篆 | ||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甲骨 | ||||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翦 | 羽生也。一曰:𠂕羽。从羽,前聲。〔即淺切〕 (75 / 69) | 羽 | 𦑳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金文從「戈」從◎,◎象樹木枝條之形,字會以戈砍斷樹木頂端枝條之意,本義是翦除草木,引申成翦滅之義(陳劍)。 54 字 詳解: 甲骨文「翦」用作消滅,《合集》6057反:「翦二邑」,即消滅兩個村邑。又《合集》7071:「翦望乘邑」,望乘是一位武將,全句指消滅望乘所擁有的封邑。 金文「翦」又可解作攻克,如史牆盤:「粵武王既翦殷」,即武王既消滅殷商。《詩.魯頌.閟宮》:「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鄭玄箋:「翦,斷也。大王自豳徙居岐陽,四方之民咸歸往之,於時而有王迹,故云是始斷商。」 傳世古籍或用作本義,指翦除草木,如《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指像蔽芾般的小甘棠,不要翦去,不要伐擊(孔穎達)。參見「巿」。「翦」字或寫作「踐」,《尚書.蔡仲之命》:「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孔穎達正義:「鄭玄讀『踐』為『翦』,翦,滅也。」 甲金文字為「翦」的初文,戰國以後借用從「羽」,「前」聲的形聲字來表示翦除之義。《說文》:「翦,羽生也。一曰𠂕羽。从羽,前聲。」桂馥義證:「𠂕,俗矢字。」 394 字 相關漢字: 戈,巿,踐,羽,前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翦」字下錄有4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茅茨不翦, 討惡翦暴, 鏤脂翦楮, 翦草除根, 翦此朝食… | (5/49)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鬌, 瞳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first feather; surname |
v. | cut, trim; cut out, kill; wipe out, remove; reduce, cut down |
瀏覽次數: 95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