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戈 |
|
UTF-8 | E6 88 88 |
---|---|
大五碼 | A4E0 |
倉頡碼 | 戈 |
Matthews | 3358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1397;(二版)1499 |
康熙字典 | 339 |
Unicode | U+6208 | |
---|---|---|
GB2312 | 2474 | |
四角號碼 | 5300.0 | |
頻序 A/B | 2030 | 3897 |
頻次 A/B | 391 | 12 |
普通話 |
g![]()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戈 | 平頭𢧢也。从弋,一橫之,象形。凡戈之屬皆从戈。〔古禾切〕 (266 / 266) | 戈 |
形義通解 |
---|
略說: 字象裝上長柄的戈形,「戈」為古代一種橫刃兵器。 23 字 詳解: 字象裝上長柄的戈形,「戈」為古代一種橫刃兵器。後於戈上端增矛頭,成為戟。參見「戟」。 甲骨文因刻寫困難,用較平直的綫條來表示「戈」,象形程度較低。商代金文「戈」字象形程度較高,西周以後字形逐漸綫條化。金文、古璽均有從「金」之「戈」,以強調其為金屬所鑄造。 《說文》:「戈,平頭𢧢也。从弋,一橫之。象形。凡戈之屬皆从戈。」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弋者,柲也,長六尺六寸。其刃橫出,可句可擊,與矛專刺,殳專擊者不同。亦與戟之兼刺與句者異。」按「柲」即戈的長柄。《周禮.冬官考工記.冶氏》:「戈廣三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按戈的刃部稱為「援」,援末轉折而下之處稱為「胡」,嵌入木柄與援相對的另一端稱為「內」,可用來穿上皮韋繩索之小孔稱為「穿」。 甲骨文用作本義,指戈。《合集》29783:「其𢦚戈一,斧九。」「𢦚」即獻上的意思。又用作方國名,《合集》8397:「令(命)戈方。」 金文亦用作本義,指戈。小臣宅𣪕:「白(伯)賜小臣宅畫盾、戈九」,指伯懋父把畫有裝飾的盾牌、九把戈賞賜給小臣宅。成陽辛城里戈:「成陽辛(新)城里戈」,成陽新城里為地名。又用作人名或族氏名。 戰國竹簡「戈」引申指武力。《郭店楚簡.唐虞之道》簡13:「夏用戈,正(征)不備(服)也」,指夏用武力,征伐不服之眾。 幣文「戈」用作古國名,《左傳.襄公四年》:「處澆于過,處殪于戈。」杜預注:「過、戈皆古國名。東萊掖縣北有過鄉。戈在宋、鄭之間。」《通志.氏族略二》:「戈氏,夏時諸侯殪之國也,少康滅之。其地在宋、鄭之間。子孫以國為氏。」 傳世文獻中「戈」從武器引申有戰爭的意思,《後漢書.公孫述傳》:「偃武息戈,卑辭事漢」,意指停息戰爭,以謙卑的言辭事奉漢室。 722 字 相關漢字: 戟,金,柲,援,胡,內,穿,𢦚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戈」字下錄有16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入室操戈, 同室操戈, 枕戈待旦, 金戈鐵馬, 枕戈寢甲… | (5/152)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操, 旦, 倒, 動, 干, 探, 鐵, 枕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dagger-axe(an ancient weapon); weapons; war |
rad. | KangXi radical 62 |


瀏覽次數: 310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