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壴 (主部件) 共 7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甲骨 | 形義通解 | |||||||
---|---|---|---|---|---|---|---|---|---|---|
壴 | 按:中間圓形鼓面或作方形,乃為契刻方便之故,在甲骨文中常見(如「日」字,或從「日」之字形)。 《說文》:「壴,陳樂,立而上見也。从屮从豆。凡壴之屬皆从壴。」許慎「陳樂」(即陳列之樂器)一訓太籠統,準確說是豎鼓。「立而上見」,即樂器以虡(按:虡即古時用以承托或懸掛樂器之架子)豎立,樂器上部(的飾物)乃可見(參段注)。徐鍇《繫傳》曰:「豆,樹鼓之象。屮,其上羽葆也。」徐說有誤,因為「屮」下非「豆」。至於「屮」為羽葆之說可參,因為漢代畫像石上有許多鼓上植羽為飾的圖像(林澐)。 卜辭壴、鼓同字,通用無別(姚孝遂)。金文用為「鼓」,指敲擊,如王孫鐘:「枼(世)萬孫子,永保壴之。」又用為音樂名詞,曾侯乙鐘:「姑洗之壴」,曾憲通認為此中「壴」又作「鼓」,為羽的高音區異名。或用為氏族名,見壴生鼎。 | |||||||||
喜 | 甲骨文用作人名、方國名,又用作本義,表示喜樂,《合集》15671:「王其喜」,《合集》21207:「不喜」(參劉興隆)。金文除用作人名和音樂名詞外,還用作本義,表示喜樂,井弔鐘:「用喜樂文神人」,表示使祖先喜樂。又表示祭祀,天亡簋:「事喜(饎)上帝。」《詩.商頌.玄鳥》:「大糦是烝」,《釋文》引韓詩云:「大饎,大祭也。」(參陳夢家) | |||||||||
彭 | 甲骨文「彭」用作地名,《合集》7064:「乎(呼)取彭」,指命令攻取彭地。《詩.鄭風.清人》:「清人在彭。」毛亨傳:「彭,衛之河上,鄭之郊也。」地在今河南中牟(何琳儀),一說以為在今徐州(崔恆昇)。另「彭」又用作人名。 金文「彭」亦用作地名,揚方鼎:「己亥,揚視事于彭」,指揚到彭地仕職辦公。又用作人名,廣簋蓋:「廣乍(作)弔彭父寶𣪕(簋)。」鄂君啟舟節有「彭射(澤)」一詞,用作地名,《漢書.地理志》列在「豫章郡」下,即今江西湖口之東(何琳儀)。 戰國文字「彭」多用為姓氏,《上博竹書三.彭祖》簡1:「狗老問于彭祖。」《古璽彙編》3513亦有「彭𣇾」一名。《通志.氏族略二》:「彭氏,即大彭之國。在商時為諸侯伯。古祝融氏之後,有陸終氏,六子。第三子彭祖建國于彭,子孫以國為氏。」 傳世文獻中「彭」或用作行進貌,《詩.大雅.烝民》:「四牡彭彭。」鄭玄箋:「彭彭,行貌。」另「彭」亦可用來形容盛多的樣子,《廣雅.釋訓》:「彭彭,盛也。」《詩.齊風.載驅》:「行人彭彭。」毛亨傳:「彭彭,多貌。」又《詩.魯頌.駉》:「有驪有黃,以車彭彭。」毛亨傳:「彭彭,有力有容也。」全句指有純黑色的馬,有黃赤色的馬,以牠們來駕駛馬車,壯盛而美觀。今天粵語仍以「彭彭聲」形容事物的美盛貌。 | |||||||||
豊 | 甲骨文讀作「醴」,表示甜酒。如《合集》32536:「叀(惠)舊豊用。」「舊豊」即「舊醴」,表示陳酒。 金文表示禮,指宗廟郊祀之禮,如天亡簋:「王又(有)大豊(禮)。」又讀為「醴」,表示醴酒,如長甶盉:「穆王鄉(饗)豊(醴)。」又用作人名。 戰國竹簡也表示禮。如《郭店簡.尊德義》簡9-10:「䌛(由)豊(禮)智(知)樂,䌛(由)樂智(知)𢙇(哀)。」又如《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5:「敬宗[宀苗](廟)之豊(禮),㠯(以)為丌(其)[本臼](本)。」 小篆下部訛為「豆」形,《說文》誤以為「豊」字從「豆」,不確。又「豊」和「豐」在漢魏碑銘中有相混的情況,林澐認為是字形相近所致,從出土的先秦古文字資料來看,「豊」和「豐」是起源不同的兩個字。參見「豐」。 碑銘中「豊」、「豐」相混的情況在今日社會中亦嘗重現。如根據2021年4月15日出自臺灣的新聞報導,彰化縣埤頭鄉永豐村、和豐村及豐崙村3村,自日治時期以來,村名中的「豐」字常被戶政及民政機關登載為「豊」。由於村民慣用「豐」,但正式文件上都是「豊」,造成三村7000多村民生活不便,如郵件無法領取,甚至有保險理賠爭議。事件釀致村民發起連署正名運動,希望把「豊」改回「豐」。 | |||||||||
鼓 |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36527:「才(在)鼓」。又用作人名、祭名。 金文用作動詞,表示敲打,王孫遺者鐘:「枼(世)萬孫子,永保鼓之。」意謂永遠保用此鐘,使其可以長久地敲奏。又用作名詞,表示樂器,洹子孟姜壺:「鼓鍾(鐘)一銉(肆)」,表示一組鐘鼓。叔尸鐘:「卑(譬)若鍾(鐘)鼓」,表示好像鐘鼓。《詩.周頌.執競》:「鐘鼓喤喤,磬筦將將。」郘鐘:「大鍾(鐘)既縣,玉[金囂]鼉鼓。」[金囂]假借為「毊」,《爾雅.釋樂》:「大磬謂之毊」。表示大鐘已經懸掛,還有玉磬和鰐魚皮做的鼓。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表示擊鼓,《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48:「三鼓而進之,三鼓而退之」。 古代的鼓常用於戰爭中指揮軍隊進退以及用於宴會、祭祀。動詞「鼓」不僅表示敲打大鼓,還可以表示敲打其他敲擊樂器。鼓聲雄壯響亮,敲打大鼓可增強勇氣,因此有了「鼓舞」之語,拍打肚腹感到生活滿意的樣子可用「鼓腹」來形容(白川靜)。按古代又形容吃飽後肚腹隆起象鼓的樣子為「鼓腹」,鼓起勇氣之義也有可能從充滿義引申而來。 《說文.鼓部》:「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从壴、支,象其手擊之也。《周禮》六鼓:靁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皋鼓、晉鼓皆兩面。凡鼓之屬皆从鼓。𪔐,籒文鼓从古聲。」 | |||||||||
熹 | 甲骨文從「壴」從「火」,「壴」是「鼓」的初文,象以火焚鼓之形,疑本義是燒炙。《說文》:「熹,炙也。从火喜聲。」古從「壴」之字後世多從「喜」(唐蘭),「壴」和「喜」作為古文字偏旁常常通用。 甲骨文用作祭名,為炙燒食物之祭(參劉興隆)。《合集》32536:「叀祖乙熹用。」 | |||||||||
艱 | 金文於「壴」下加從「口」為飾筆,遂變為從「喜」;「」又訛變為「黃」,或於「」下加從「火」形,與「堇」字形近。「堇」可作為「艱」的聲符。 甲金文表示艱難、災難,《合集》24161:「今日亡(無)來囏(艱)」,毛公鼎:「余小子圂湛于囏(艱)」,表示陷於艱難之境。 小篆改從「艮」為聲符,《說文》:「艱,土難治也。从堇,艮聲。囏,籒文艱从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