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6
(13)
單讀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8 B1 8A
大五碼 E054 
倉頡碼 廿田一口廿 
Matthews 3884 
漢語大字典 (一版)3566;(二版)3803  
康熙字典 1120 
Unicode U+8C4A
GB2312  
四角號碼 5510.8 
頻序 A/B 5422 
頻次 A/B -- 
普通話 fng  l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8/17
(部件樹)
甲骨
字例: 7/8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字例: 12/12
其他
字例: 7/7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行禮之器也。从豆,象形。凡豊之屬皆从豊。讀與禮同。〔盧啓切〕 (102 / 97) 𧯽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268 盧啓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次濁 /
形義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從「」。「」是「」的初文,林澐認為古代進行禮儀活動時常用「」(玉)和「」(鼓),故以此表示禮的概念。
62 字

 詳解: 甲骨文從「」從「」。「」是「」的初文,林澐認為古代進行禮儀活動時常用「」(玉)和「」(鼓),故以此表示禮的概念。《論語.陽貨》:「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

  甲骨文讀作「」,表示甜酒。如《合集》32536:「叀(惠)舊豊用。」「舊豊」即「舊醴」,表示陳酒。

  金文表示禮,指宗廟郊祀之禮,如天亡簋:「王又(有)大豊(禮)。」又讀為「」,表示醴酒,如長甶盉:「穆王鄉(饗)豊(醴)。」又用作人名。

  戰國竹簡也表示禮。如《郭店簡.尊德義》簡9-10:「䌛(由)豊(禮)智(知)樂,䌛(由)樂智(知)𢙇(哀)。」又如《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5:「敬宗[宀苗](廟)之豊(禮),㠯(以)為丌(其)[本臼](本)。」

  小篆下部訛為「」形,《說文》誤以為「」字從「」,不確。又「」和「」在漢魏碑銘中有相混的情況,林澐認為是字形相近所致,從出土的先秦古文字資料來看,「」和「」是起源不同的兩個字。參見「」。

  碑銘中「」、「」相混的情況在今日社會中亦嘗重現。如根據2021年4月15日出自臺灣的新聞報導,彰化縣埤頭鄉永豐村、和豐村及豐崙村3村,自日治時期以來,村名中的「」字常被戶政及民政機關登載為「」。由於村民慣用「」,但正式文件上都是「」,造成三村7000多村民生活不便,如郵件無法領取,甚至有保險理賠爭議。事件釀致村民發起連署正名運動,希望把「」改回「」。
607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166
p338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禮器;同「
詞類 英文意義
adj. abundant, lush, bountiful, plenty
n. ceremonial vessel; utensil for rites and ceremonies (arch.)
var. archaic variant of 禮; nowadays often regarded as a variant of 豐 (sic)
瀏覽次數: 1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