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火 (包括子部件) 共 22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10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甲骨文象一團火,本義是火焰。
甲骨文「」象火焰上騰之形,比山之形較有動態。原義是火。
甲骨文「」與「」字不易區分,最大分別為「」有兩點而「」無,但「」字亦往往不加點。「」和「」的底部弧度亦不同,「」字一般較平,「」字一般較彎。學者一般從其辭例判別兩字。參看「」。「」字未見於金文。戰國文字「」字經過綫條化,把本來左右向上翹起的一筆寫成左右向下,又在其豎筆上再加一橫筆作修飾。
」字甲骨文用為本義,如《合集》30774:「火不延。」延是延續的意思,全句指火災不會延續。另可用作星名,即大火星,或稱心宿二。如《合集》11503:「㞢(有)新大星並火。」並有並列靠近的意思(劉興隆)。《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亦以「」作為火星的簡稱。甲骨文中「」字也可用作人名。
由於「」、「」音近,而且「」亦屬災禍之一,因此「」於卜辭中又可通假作「」(陳煒湛)。如《合集》34797:「旬亡(無)火」,就是十日沒有災禍的意思。
《說文》:「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屬皆从火。」「火,燬也」屬聲訓,指物體燃燒時的火焰。
甲金文從「」從「」,「」象跪坐人形。「」象火在人上,取光明照耀之意(許慎、李孝定、何琳儀)。
甲金文從「」從「」,「」象跪坐人形。「」象火在人上,取光明照耀之意(許慎、李孝定、何琳儀)。金文或不從「」而從「」,「」、「」作為人形通用。
甲骨文用作人名,《林》2.21.5:「光來」。又用作方國名。在今河南光縣。
金文表示光彩,榮寵。中山王鼎:「恐隕社稷之光」。禹鼎:「敢對揚武公不(丕)顯耿光。」晉姜鼎:「每(敏)揚厥光剌(烈)。」又用作動詞,表示增光,光寵。令方彝:「用光父丁」。又讀為「」,表示賞賜。宰甫卣:「王光宰甫貝五朋。」王輝指出從「」聲的字與從「」聲的字相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聽倘侊而無聞」。《漢書.司馬相如傳》「」作「」。又用作人名。攻敔王光劍:「攻敔王光自乍(作)用鐱(劍)」。「攻敔王光」是春秋晚期吳國國君,即吳王闔廬。
《說文》:「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𤎫,古文。炗,古文。」
從「」從「」,由於大火色赤,故會赤紅色之意。
甲骨文從「」從「」,由於大火色赤,故會赤紅色之意。金文或加飾筆,其形已似從二「」。《說文》:「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凡赤之屬皆从赤。烾,古文从炎、土。」按《古陶文彙編》3.943在「」下疊加「」旁作增飾部件,《說文》古文所謂「」乃「」、「」二形之訛變,故許慎以「」為「」字古文。
甲骨文用作本義,指紅色,如《合集》29418:「赤馬」。甲骨文「」也可用作人名。
金文「」用作本義,如裘衛盉:「矩或(又)取赤虎兩」,指矩伯又拿取了兩塊紅色的虎皮。又金文常見「赤巿」一詞,為古服飾,指蔽膝,禮服以皮韋製成,赤色,見於走馬休盤。《說文》「巿」下亦云:「天子朱巿,諸矦赤巿。」另「赤舄」為以皮革製成的赤紅色的鞋,弭弔師察𣪕:「賜女(汝)赤舄」,即以赤舄為賞賜物。金文「赤金」即銅,曶鼎:「賜曶赤金。」《漢書.食貨志下》:「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顏師古注引孟康:「赤金,丹陽銅也。」金文「」亦可用作人名。
嬰兒出生多色赤,因此多稱為「赤子」。而由於嬰兒赤體,「」引申有一絲不掛之義,如赤裸。「」又從嬰兒未有毛髮,引申出空無一物的意思(顏師古),如《韓非子.十過》:「晉國大旱,赤地三年。」陳奇猷《集釋》:「焦竑曰:『古人謂空盡無物曰赤。』」「」字繼而引申有純粹之義,如赤誠、赤膽忠心。
」從「」從「」,見於甲骨文,是「」的古字。參見「」。
甲骨文從「」從「」,表示火災。小篆字形從「」,「𢦏」聲。籀文字形從「𡿧」從「」,隸書又省去「𡿧」旁中間的一橫,寫為「」。
甲骨文有三種字形代表不同的災害,分別是「𡿧」(水災)、「」(火災)和「𢦔」(兵災)。(商承祚)「」從「」從「」,表示火災。或有「」形在「」形之上者,疑亦為「」。(參《新甲骨文編》、《甲骨文字編》)甲骨文用為地名,如《合集》7968反:「自灾。」
小篆字形從「」,「𢦏」聲。《說文》:「烖,天火曰烖。从火,𢦏聲。灾,或从宀、火。𤆎,古文从才。災,籀文从𡿧。」或體字形與甲骨文構形相近,段注:「火起於下,焚其上也。」籀文字形從「𡿧」從「」,隸書又省去「𡿧」旁中間的一橫,寫為「」。
簡帛文字曾以「𥘔」表示災害,從「」,「」聲。如《上博竹書五.三德》簡2:「天乃[降止](降)𥘔(災)。」《馬王堆帛書.經法.名理》第74行:「是必為福,非必為𥘔(災)。」
古文字表示災害的「」的異體很多,後來在傳世文獻中大多寫作「」。「」既表示火災,如《春秋.桓公十四年》:「秋八月壬申,御廩災。」又泛指各種自然或人為的禍害,如《國語.周語》:「古者,天災降戾,於是乎量資幣,權輕重,以振救民。」韋昭注:「災,謂水旱蝗螟之屬。」《莊子.庚桑楚》:「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
從二「」,會火炎燃燒之義,本義為火焰。今多用於構成形詞「炎熱」,或指醫學上的「發炎」。
從二「」,會火炎燃燒之義,本義為火焰。甲金文從二「」,戰國文字或於「」字「」字豎筆上加短橫作飾筆。
甲骨文用作人名,《合集》36509:「隹(唯)王來正(征)盂方伯炎」,指王來征伐盂方國的部族領袖炎。
金文用作地名,讀作「」,召卣:「唯九月才(在)炎𠂤(次)」,指軍隊九月在炎地駐紮。又乍冊夨令𣪕:「隹(唯)王于伐楚白(伯),才(在)炎(郯)」,指王在郯地討伐楚伯。《說文》:「郯,東海縣,帝少昊之儀所封。从邑,炎聲。」地在今山東臨沂郯城縣(郭沬若)。
秦簡中「」指以火煙熏,《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簡179:「者(諸)侯客來者,以火炎其衡厄(軛)。」全句指諸侯國有來客,用火熏其車上的衡軛。
今天「火炎」的「」多寫作「」。炎字除保留「炎熱」的古義外,多用作醫學上的「發炎」的「」。
甲骨文從「」,「」聲,一說「」省聲(參劉興隆),本義為炙熱。
」字金文、《說文》所無,甲骨文從「」,「」聲,一說「」省聲(參劉興隆),本義為炙熱。《玉篇》:「炘,與焮同,炙也,熱也。」《左傳.昭十八年》:「行火所焮。」杜預注云:「焮,炙也。」
卜辭疑用作神祗名(參徐中舒等),如《合集》30413:「尞(燎)炘」,「」同「」,表示祭名,全句意謂祭祀神祗炘。一說此處的「」表示火焰旺盛(馬如森);又說「」表示祭名(參劉興隆)。
幽字古文字從𢆶從火或山,主要解作細小或幼細,後或引申作隱匿之意。
」字的甲骨和金文結構有新舊二說。舊說主要依據《說文》:「幽,隱也。從山中𢆶,𢆶亦聲」。而孫海波、李考定等都持新說,認為「」實從火從𢆶,並指出山乃火之誤,「」是指「𢆶」(即兩縷細絲)因為幼細,必須以火照亮,才可得見。由於「」的古文字從火者屬甲骨,從山者屬金文,而甲骨金文早出;況且幽、𢆶二字又音近,其為幼細的意義關係較為直接,故上述二說中應以新說為合理,或可以說,幽之原義應為細小,隱匿是後來的引申意義。
甲骨文從「」從「」從「」,象手持火在屋下索物,會搜索、搜尋之意,是「搜索」的「」的初文。(朱駿聲)
甲骨文從「」從「」從「」,象手持火在屋下索物,會搜索、搜尋之意,是「搜索」的「」的初文。(朱駿聲)或省「」形,亦同。漢簡的字形「」形和「」形逐漸結合,再稍訛變就成了後世所寫的「」形。(季旭昇)「」後假借為長老之稱,又在「」的基礎上加上「」形,分化出「」表示搜索義。
甲骨文用作地名。如《合集》3907反:「自叜。」
秦簡表示老者,如《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20-21伍:「故某慮贅壻某叟之乃(仍)孫。」整理者翻譯為已故某閭贅壻某人的曾孫。
傳世文獻也表示老者。《說文》:「叜,老也。」《釋名.釋親屬》:「叟,老者稱也。」如《國語.齊語》:「昔吾先王昭王、穆王,世法文、武遠績以成名,合群叟。」韋昭注:「叟,老也。」《孟子.梁惠王上》:「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趙岐注:「叟,長老之稱,猶父也。」
「叟叟」是象聲詞,象淘米的聲音。如《詩.大雅.生民》:「釋之叟叟,烝之浮浮。」毛傳:「釋,淅米也。叟叟,聲也。」
甲金文作「𤇈」從「」從「」,石亦聲,會以火燃燒石頭,以助加熱食物,是「」、「」的初文。
甲金文作「𤇈」從「」從「」,石亦聲,會以火燃燒石頭,以助加熱食物,是「」、「」的初文。古籍中假借「」為眾庶之「」,另造「」、「」字來表示烹煮,於是「」字初義漸失。
于省吾指出燒石以烙烤食物,或投燃石於盛水之器以煮之,是原始人類熟食的一種習慣作法。《周禮.秋官.庶氏》鄭玄注︰「庶,讀如藥煑之煑」,乃「」與「」古字可通用之例。
早期金文從「」從「」。後來「」訛作「广」及「廿」(明顯的例子如中山王鼎)而成「𢉙」。「𢉙」字見於春秋早期(魯大𤔲徒子仲伯匜),此字形為小篆所承,《說文》︰「𢉙,屋下衆也。从广从炗。炗,古文光字。」許氏「屋下」一訓本於「广」,而其「眾也」之說則說而不解;徐鉉解釋曰︰「光亦衆盛也」,仍令人費解。許慎、徐鉉據訛變後的字形臆測立說,故不可信。然而《說文》的說法長久以來為後學所沿襲。
甲骨文表示烹煮,《合集》16271:「庶(煮)牛」。
金文表示眾多,大盂鼎:「庶人」,即眾人。徐王子鐘:「以樂嘉賓,朋友者(諸)臤(賢),兼以父兄庶士」。「庶士」即多士、眾士。「庶民」表示普羅百姓、平民,中山王方壺:「作斂(歛)中則庶民附」,意謂勞役賦歛適中則庶民歸附。又表示古代妾所生的後代,側室之子女。魯大𤔲徒子仲伯匜:「魯大𤔲(司)徒子中(仲)白(伯)其庶女厲孟姬媵它(匜)」,「」是傾注清水的禮器,意謂此匜是魯大司徒子仲伯為其妾所生的名叫厲孟姬的女兒而鑄造的陪嫁器皿。
戰國竹簡表示眾多,「庶民」、「庶人」指普羅百姓,《上博竹書二.魯邦大旱》簡6:「庶民」,《上博竹書四.相邦之道》簡3:「庶人」。「庶羞」指多種珍餚美味,如《儀禮‧公食大夫禮》:「上大夫庶羞二十」,杜甫《後出塞》詩:「斑白居上列,酒酣進庶羞。」
又通假為「」,《包山楚簡》簡258:「庶(炙)豬」、「庶(炙)鷄」,表示烤豬、烤鷄。九店56號墓簡53:「日出庶(炙)之」,「」表示照曬(李家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