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 |
|
UTF-8 | E6 89 8B |
---|---|
大五碼 | A4E2 |
倉頡碼 | 手 |
Matthews | 5838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1824;(二版)1929 |
康熙字典 | 344 |
Unicode | U+624B | |
---|---|---|
GB2312 | 4254 | |
四角號碼 | 2050.0 | |
頻序 A/B | 230 | 148 |
頻次 A/B | 11757 | 7576 |
普通話 | shu |
小篆 | ||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手 | 拳也。象形。凡手之屬皆从手。〔書九切〕𠂿,古文手。 (250 / 251) | 手 | 𠂿 |
形義通解 |
---|
略說: 金文「手」字畫出五指,象五指至手臂之形。 20 字 詳解: 「手」甲骨文一般作「又」,只見三指,後因「又」多借用作連詞,因此另造「手」字。金文「手」多見五指,象五指至手臂之形。「手」和「止」(「趾」或「足」)是漢字最重要的部件。《說文》:「手,拳也。象形。凡手之屬皆从手。𠂿,古文手。」按「手」字字形與「毛」相近,兩者容易混淆,參見「毛」。另《說文》古文與戰國竹簡字形相近,可參看《上博竹書七.君人何必安哉甲本》簡9字形。 金文「手」用作本義,指人的手部,曶壺蓋:「曶拜手𩒨首。」金文多見「拜手𩒨首」一詞,傳世文獻如《尚書.周書.召誥》則作「拜手稽首」。「拜手稽首」是古代的跪拜禮,即叩頭至手,叩頭至地。又,字可通假為「首」,卯蓋:「卯拜手頁(𩒨)手(首)。」「稽首」寫成「頁手」僅此一見,參見「頁」。另王臣簋:「王臣手稽首」,他器作「拜稽首」,「手」當為「拜」的錯字。 戰國竹簡「手」亦用作本義,指人的手部,《郭店楚簡.五行》簡45:「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又《上博竹書七.君人何必安哉甲本》簡8至9:「傑(桀)、受(紂)、幽、萬(厲)𣩍(戮)死於人手。」 傳世文獻「手」亦多用作本義,如《詩.邶風.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手」由人的手部引申有執持的意思,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卷三:「執持於手即謂之手。」《逸周書.克殷》:「武王乃手太白以麾諸侯。」全句指武王於是手執太白旗以指揮諸侯。 另,便於手提的小巧的物件,往往也以「手」來說明,如「手折」、「手冊」等。《明史.齊泰傳》:「又問諸圖籍,出袖中手冊以進。」 638 字 相關漢字: 又,止,趾,足,毛,首,頁,拜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手」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讀史方輿紀要》地名 | ||
---|---|---|
[穴手]口巡司 | (1/1)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一手遮天, 七手八腳, 上下其手, 信手拈來, 假手於人… | (5/625)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握, 把, 罷, 笨, 抃, 幫, 捕, 絆, 搋, 隨, 黐, 赤, 扦, 情, 莏, 槍, 搶, 措, 束, 銃, 得, 對, 敵, 斲, 袋, 蹈, 段, 揮, 分, 紼, 佛, 家, 假, 搿, 筋, 巾, 舉, 棘, 趼, 歌, 拱, 龜, 皸, 國, 卷, 絹, 下, 閒, 黑, 狠, 縴, 顯, 好, 兇, 烘, 凶, 刃, 游, 右, 易, 罨, 剡, 搖, 揚, 銬, 旗, 棋, 劊, 括, 攜, 拳, 拉, 辣, 泐, 甩, 榴, 捩, 鹿, 擘, 鏝, 妙, 拿, 額, 眼, 藝, 礙, 拈, 擰, 扒, 掱, 拍, 帕, 胼, 摻, 涮, 撒, 身, 新, 射, 垂, 順, 摔, 釋, 上, 熟, 送, 選, 探, 提, 荑, 唾, 燙, 徒, 寰, 腕, 援, 扎, 桎, 袖, 遮, 隻, 炙, 胝, 指, 左, 助, 著, 杖, 足, 鐲, 種, 住, 轉, 拙, 褦, 錶, 舵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hand |
瀏覽次數: 278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