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盾 (包括子部件) 共 4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4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甲金文從「」從「」,表示盾牌堅固,「」是「」的初文(丁山),本義是堅固。
甲金文從「」從「」,「」是「」的初文,本義是堅固(丁山)。古是堅固之固的古字。古所從的上部象盾牌,盾牌具有堅強的特點,所以古人在「」字上加區別性意符「」造成「」字來表示堅固之固這個詞(裘錫圭)。
後期金文漸漸線條化,上部變為「」形,為小篆所本。
甲骨文用為貞人名、地名,金文表示過去,與「」相對,牆盤:「曰古文王,初𢿐龢于政。」又用作連詞,典籍作「」,大盂鼎:「古(故)天異臨子」。又用作地名,「尃古」即「蒲姑」,在今山東省博興縣東北。
《說文》:「古,故也。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凡古之屬皆从古。𠖠,古文古。」參見「」及參見「」。
」甲金文從「」從「」之初文,戈、盾皆是武器,故「」的本義是兵器,引伸表示戰爭、軍事。
」甲金文從「」從「」之初文,戈、盾皆是武器,故「」的本義是兵器,引伸表示戰爭、軍事。
《說文》:「戎,兵也。从戈从甲。」段玉裁注:「兵者,械也。」「」字後來線條化為「」形,與古文字「」形近,故小篆訛變為從「」。
甲骨文用作地名,金文表示軍事,大盂鼎:「迺詔夾死(尸)𤔲戎」。又表示外族,[冬戈]鼎:「率虎臣御(禦)淮戎」,因為古時外族與周王朝時常有戰爭,故以表示軍事之「」稱之。又用作人名。此外,叔尸鐘「戎兵」即指兵器,禹鼎:「戎車」即指兵車。
甲金文象方盾之形(郭沫若),本義是盾牌。
甲金文象方盾之形(郭沫若),本義是盾牌。後期金文簡省作「」形。金文[冬戈]簋字形加從「」為聲符,「」、「」古音相同。《說文》:「盾,瞂也。所以扞身蔽目,象形。凡盾之屬皆从盾。」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盾牌,[冬戈]簋:「俘戎兵盾、矛、戈、弓」。逆鐘:「易(賜)女(汝)盾五。」又用作族氏名。
甲骨文從「」的側面形,從「」聲,是「」的初文。(裘錫圭)「」的本義是大盾。
甲骨文從「」的側面形,從「」聲,是「」的初文。(裘錫圭)「」的本義是大盾。如《合集》36481正:「車二丙、櫓百八十三、函五十、矢……」
金文從「」,「」聲,寫為上下結構。用作人名。
小篆從「」,「」聲,改為左右結構,為後世所本。《說文》:「櫓,大盾也。从木,魯聲。」古書中的例子如《左傳.襄公十年》:「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杜預注:「櫓,大楯。」又如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謀攻》簡20:「【攻】城之法,脩(修)櫓……」今本《孫子.謀攻》:「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轒轀」是攻城用的戰車。
」又表示建於城上的望樓。《玉篇.木部》:「櫓,城上守禦望樓。」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河江為阹,泰山為櫓。」裴駰集解引郭璞曰:「櫓,望樓也。因山谷遮禽獸為阹。」《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今吾諸營樓櫓千里,積穀三百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
」還是一種划船工具。《釋名.釋船》:「在旁曰櫓。櫓,膂也,用膂力然後舟行也。」如《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呂)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𦩷𦪇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唐代王勃〈採蓮曲〉:「桂棹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搖輕櫓。」